把赵括换成谁,能让赵国打赢长平之战?实际上廉颇李牧在也没用

换成谁都打不赢。
《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廉颇还在战场上的时候,就已经被王龁打得节节败退,赵军损兵折将。
四月,长平之战正式开打,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军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
六月,王龁率军击败廉颇,攻破赵军阵地,斩杀赵军四名都尉,攻占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光狼城和二樟城。
图片
长平之战
七月,赵军开始龟缩在营垒之中,不敢出战,秦军强攻,攻占了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廉颇开始固守不战,秦军数次挑战,赵军就是不出战。
但是,赵孝成王对廉颇很不满,数次派人责备廉颇。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赵孝成王对廉颇率军作战损失颇多而生气,廉颇与王龁作战总是失败,却又坚守营垒不敢出战,再加上赵王听到许多反间的谣言,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率军攻打秦军。
图片
秦将
秦国的反间计只是诱因,赵孝成王替换廉颇的真正原因是:廉颇总打败仗,而且坚守不出。
除此之外,赵国还有粮食供应短缺的问题,否则也不必急于催廉颇出战,赵孝成王用赵括换廉颇,就是因为赵括能够执行进攻的命令,而廉颇不行。
这就是长平之战时,赵国所面对的困难。
请问赵孝成王能换谁上长平战场?
李牧吗?此时的李牧还没有出头,可能还是赵国边境上的一名军官,李牧登上历史舞台,要到15年之后了。
就算李牧在场,依然无法打赢长平之战。
图片
廉颇
首先,秦军战斗力强于赵军。
廉颇在长平战场上时,数次与秦军交战,都以失败告终,廉颇多次被王龁击败,按理来说,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军事能力也不弱,但连王龁都打不过,
这并不是廉颇指挥能力不行,而是秦军战斗力强于赵军,秦军是经商鞅变法之后的虎狼之师,是靠军功爵位制而打仗的军队。
即使李牧上战场,依靠的也是同样的赵军,在秦强赵弱的情况下,李牧也只能固守待援,廉颇虽然损兵折将,但固守不战的战略是正确的,不至于像赵括一样被秦国全歼。
李牧固守的结果跟廉颇固守应该是一样的,也会损兵折将,但不会伤及主力。
图片
李牧
李牧的确有谋略,但秦国将领也不弱,在战场之上,李牧的谋略如果被秦军识别,就起不到作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赵军是战不到便宜的。
其次,秦国实力强于赵国
打仗打的就是综合国力,长平之战维持了三年时间,秦赵双方数十万军队在前线厮杀,对于后勤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赵孝成王数次派人责备廉颇,催促廉颇出战的原因就是实力不如秦国,再继续消耗下去,粮食都没得吃了,还是一样要失败。
还不如主动出击能够打败秦国,也许还有一线生机,这是赵孝成王的想法。
图片
赵孝成王
前线将领只能服从赵王,不服从赵王,这仗就没法打,除非能说服赵王。
秦国实力强于赵国这是客观存在,谁也改变不了。
况且赵国除了廉颇和李牧之外,还有哪员将领能够对抗白起这样战神?
乐乘?田单?这些人还不如李牧。乐乘能力差一点,田单是齐国人,赵王也不会放心。
其他几乎没人了,换了别人,一样打不赢。
能守住营垒,与秦军打成平手,就相当不容易了。
图片
赵国没粮了
最后,赵国缺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几十万人没粮食吃,是相当恐怖的事,轻则兵变,重则全军覆没。
这是赵国最担心的,当时其他诸侯国都不愿意借粮食给赵国,赵国这仗没法打。
要是按廉颇的方式继续消耗下去,几十万人没饭吃,想想都恐怖,除非赵国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换将领。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很多时候就是政治问题,除非能够解决赵孝成王所面对的政治困难,否则换了谁上战场,赵国也打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