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统筹推进从山顶到海洋一体治理,争创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图片
厦门生态湿地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鸟类在繁华市区有了栖息乐园。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0多年来,厦门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嘱托、持续推进,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深化拓展“厦门实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我市统筹推进从山顶到海洋一体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争创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昨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为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昨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等联合开展主题活动,邀请生态环境领域相关代表,来到翔安欧厝宣讲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海洋生物和鸟类保护,并共同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图片
厦门生态湿地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鸟类在繁华市区有了栖息乐园。(厦门日报记者 许秋珩 摄)
描绘生态蓝图
系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绿色家园和优美生态,是生物繁衍栖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系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一项重点工作。据介绍,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多规合一”改革,画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将环境空间管控要求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划定生态控制线98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58%,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88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17%,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84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25%。
与此同时,我市系统开展全域生态修复——坚持梳山理水,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青山、绿水、碧廊”等工程的实施,裸露山体和森林生态得到了有力修复。生态湿地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共有园林绿地1.8万公顷、林地6万多公顷,栗喉蜂虎等鸟类在繁华市区有了栖息的乐园。
图片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构筑生态屏障
深入开展湾区综合治理,全链条加强陆海统筹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提升水环境质量,优化海湾生态质量,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创造重要的空间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湾区综合治理,相继推进海沧湾(西海域)、五缘湾、同安湾、杏林湾、马銮湾5个湾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同时,科学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达到173.9公顷。
全链条加强陆海统筹,则是在为各类生物打造“水上乐园”。“我们在更大尺度上、更长链条上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打造互联贯通的全域生态水系。”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率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流域生态补水工作,岛外水质净化厂尾水提标至类Ⅳ类标准,调度中水和库水对河道进行生态补水,使流域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不仅如此,我市还把增加纳潮量作为湾区重要治理手段,科学提高海湾水体交换动力。截至目前,已实施7座海堤的开堤通海、破堤建桥,有效提升五缘湾、同安湾等海域的环境容量,依靠海洋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海域水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
昨日厦门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加强生物培育
人工繁育增殖放流,建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
物种和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两大关键方面。我市持续通过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建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等手段,为提升物种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其中,下潭尾红树林结合多年不断的人工增殖放流,逐步构建起“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近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鱼类、贝类、虾蟹类和多毛类生物量明显提升,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
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多年来,我市先后实施观音山、鼓浪屿、会展中心等沙滩修复工程,总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在此过程中,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增加到80多头。同时,我市率先实现文昌鱼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文昌鱼种群数量达到63尾/平方米,较2018年提升174%。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我市筼筜湖综合治理、五缘湾生态修复等案例,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措施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典型案例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被宣介推广。2024年2月以来,厦门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在中央媒体高频宣传。
图片
厦门海域,海豚逐浪嬉戏。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守护生态,还需要多方参与。多年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相关部门,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宣传,通过组织栗喉蜂虎保护地观测、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参观、张埭桥水库观鸟等活动,动员公众参与到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动植物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利用电视、报纸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种高效便捷载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开展专题宣传,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重要性理念的受众群体,持续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图片
五缘湾是各类生物的栖息家园。
【现场】
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
增殖放流80万余尾苗种
昨日一早,在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下,来自市人大城建环资委、翔安生态环境局、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环境科学学会、翔安区各街道、媒体等单位的代表来到翔安欧厝,参与增殖放流活动。
“亲手把小鱼送回‘家’,很有意义。”翔安区新店街道环保网格员洪小巧看着鱼苗游入大海,脸上满是笑容,“我从小就生长在厦门海边,亲眼见证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保护海洋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我们会以身作则,呼吁更多人一起保护生物多样性。”
来自市发改委生态处的郑帅告诉记者:“参加此次活动收获满满,我们应共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昨日活动现场共放流黑鲷30万尾、黄鳍鲷50万尾。“增殖放流是开展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近海渔业资源养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种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能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重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活动现场,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介绍了翔安机场建设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相关工作措施与进展,代表们还听取了来自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市环境监测站的专家、学者关于海洋生物保护、鸟类保护的宣传介绍。
据悉,除了此次宣传活动外,各区也围绕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同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多角度、全方位让市民朋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凝聚共识、共同守护厦门美好生态环境。
图片
厦门的栗喉蜂虎越来越多。(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点击】
厦门东南部海域
如今,厦门东南部海域的自然生态链条逐渐恢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三年底栖生物丰富度显著提升,底栖生物物种由32种提升至59种,生物丰富度由131个/平方米提升至206个/平方米。
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物种有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得以繁衍生息。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由2018年的23尾/平方米提升至2021年的63尾/平方米,增幅达174%。厦门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保持在60头至80头,近年来更是频现白鹭展翅翱翔、海豚逐浪嬉戏的画面,厦门也成为唯一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筼筜湖
筼筜湖白鹭岛上,种植了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品种约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实现了生态固堤和景观提升的有机结合。在城市中心区,为鸟类和海洋生物等再造了一处栖息繁衍的新“绿洲”和城市湿地。
数据统计,近年来,湖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游泳生物由极度耐污的攀鲈鱼1种,增加至63种以上。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还有粗皮鲀、中华鲎、栗喉蜂虎、田鹀等珍稀保护动物。
此外,我市还设立白鹭自然保护小区,让95种鸟类安心栖息繁衍,湖区生物多样性恢复到较好水平。
五缘湾
如今的五缘湾,不仅是“城市绿肺”,更是各类生物的栖息家园。99公顷的五缘湾湿地公园,种植有6116平方米红树林,是各种生物觅食、栖息及繁殖的场所;2018年,获“厦门市民最满意的公园”评选第一名。片区成为我市罕见的一块集湿地、海湾和珍稀动植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于一身的亲海休闲生态空间。
天然的生态乐园还被打造成自然学堂。2011年,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设立,成为第一个设在厦门岛内中心城区的自然保护区,借助院校及民间组织力量,营造居民休闲、观鸟、爱鸟的研学基地。片区还设立五缘湾湿地公园自然教室,用于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自然探索观察等活动。
【荣誉】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保护治理大格局,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28项国家级、国际级生态领域荣誉。
塑造高颜值生态
厦门东南部海域、筼筜湖、鼓浪屿分别获评国家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和美海岛,“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碧海银滩”成为厦门城市靓丽招牌。
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市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发展成效显著增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8066.49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连年保持10%以上增长。
提升高品质生活
我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成滨海湿地公园、山海健康步道等,让群众亲海爱海更加方便。
(文/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胡彬榕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