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最美自强人周景润:化一束光照亮前行路

本报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程懿君
整整八年,他从光明走向黑暗。都说后天失明的人最痛苦,可他不仅没有被黑暗吞没,反而用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人。
他叫周景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职称为讲师、中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是咸宁职院建筑学院一名“双师型”骨干教师。凭借社会各界的帮助和自身的毅力,他坚守老师岗位,在讲台上坚持写论文,今年,他成立助盲志愿服务队,他要带着他的志愿者学生们,为视障人群送光明。
图片
与病魔争先,抓住最后一束光
在家,他扫地、洗衣服、倒开水、冲咖啡、炒菜,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他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他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教室。
20日,记者初见周景润,不敢相信他是个盲人。校园的风景在他的眼中流转,很难想象他眼中的世界,除了茫茫的白色就是无边的黑暗。
2016年,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医生说周景润的眼病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三千分之一。那年他36岁,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作了12个年头,跟相爱的人结婚后,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1岁大的小女儿刚刚学会走路……
其实刚刚出生时,周景润就左眼患白内障失明,仅靠着右眼的视力坚持学业和工作,20多岁时,他右眼开始出现夜盲症,8年前,他的右眼因视网膜病变严重恶化,加之积劳成疾,导致白天的视力也开始逐渐出现严重障碍。
周景润的视野一天比一天变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他开始看不清家人的五官,黑板上的字也逐渐模糊,最终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虽然,对这一天的到来早有心理准备,但恐惧仍萦绕着他。“我的学生怎么办?我的课堂怎么办?家人怎么办?两个孩子怎么办?”是躺平等着救助,还是勇敢逆行?“学校领导、同事、家人以及学生们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面对人生的抉择,周景润毫不犹豫,决定与病魔共舞,抓住最后一束光。
“面对”是周景润对家人、对生活的默然承诺。买菜做饭、洗衣扫地这些小事他都要重新摸索学习。
一次不行就10次,一分钟不行就1小时,他反复的练习,身上撞得到处都是青紫。慢慢地在家人的陪伴、鼓励下,他可以独立完成包饺子、换灯泡、换水龙头、疏通下水、网购等。
其中,最令周景润骄傲的还是给孩子辅导学习。因妻子在医院工作繁忙,辅导孩子功课的担子就落在了他身上。大女儿周周每逢学习遇到难题时,都是口述给他,他听、弄懂后再给女儿讲解。
“记得妈妈、我和妹妹一起‘阳’了,家里就爸爸没倒下,都是他忙前忙后给我们喂药、送饭等。”周周说,她的爸爸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他总是很细心,给我讲题的时候有耐心、有方法,家里的氛围也特别和谐友爱。
把每堂课,当做最后一堂课上
视力障碍不仅给周景润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面对学院及学校领导的担心和顾虑,周景润坚守三尺讲台,开启视障教师的盘山之旅。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课前,周景润将备课变成“背课”,他拿起放大镜,利用微弱的视力,将《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力学》等课程中所有重难点全部记下。眼睛完全丧失光感后,每天晚上,他都会用录音设备录制课程内容,然后进行背诵和分析;课中,为防止板书串行或不在直线上,周景润会借助两块磁铁在黑板上进行定位,利用盲用绘图软件绘制力学简图,用耳朵捕捉学生们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再借助读屏软件,通过蓝牙耳机与电脑、手机交互,畅通信息化教学、办公。
周景润的课堂如同一场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串成了生动的故事,学生们在笑声中获取知识,收获思考的能力。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周景润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每当碰到学困生,他或是不经意地坐在学生身旁,或是通过QQ发消息关心,站在学生角度寻找共同话题。生活化的平等交流,逐步打开学生的心扉,倾听学习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压力,带去力量与温暖。
在领导、同事、学生和家人的关心与支持下,周景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也都样样出彩。
8年来,周景润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也没有因为眼疾影响教学质量。2021年,他主讲的《建筑施工组织》经综合测评获评“有效课堂”认证,去年4月,在督导集中听课评比中,他充分利用职教云和QQ群平台,结合工地实际教学,最终以97.1的综合得分被选为建筑学院优质示范课。
虽然双眼最终丧失光感,但他对教育的热情依然未减。8年来,他公开发表论文14篇,主持、参与课题五项,多次获文明家庭、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好老师等荣誉。周景润的论文《“一带一路”战略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获湖北省高教学会征文三等奖,《吸引八方人才,打造宜居之都》获市委宣传部“六大”建议征文三等奖,获咸宁中心城区规划“金点子”建议二等奖。
每当周景润走进教室,学生们都会自发鼓掌欢迎他的到来。这种温暖和支持,成为了他前行的最大动力。
“我把每一节课当作最后一堂课来上,所以我和我的学生都特别珍惜。只有坚持播种太阳,才能闻到更多阳光的味道。”周景润说。
助残扶弱,成立志愿服务队伍
很少有人了解,这8年周景润是怎样挺过来的。曾有人问他,你这么不方便,为何还要往前冲,他淡然一笑,“我很平凡,作为老师,站稳讲台是我的岗位职责;作为顶梁柱,照顾好家庭是我的责任;作为党员,勇往直前更是我的担当。”
2023年,周景润获评“咸宁市最美自强人”后开始思考,作为党员视障教师,应该为视障人群做点事。周景润在建筑学院学工支部和咸宁市盲人协会的支持下,今年3月,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分队的基础上,发起成立咸宁职院建筑学院追光残健共融助盲服务队,面向全市视障人士开展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张小婷说,社会实践是一个磨砺自我的过程,青年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爱心助残,投身实践,才能体现当年青年的自我价值。
志愿者王茂宇说,周老师自立自强的故事,如同一座温暖的灯塔,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里,也让我们这些人备受鼓舞,他是我的偶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都是受他的感召加入到助盲服务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为咸宁视障人群做一些事,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追光残健共融助盲服务队共有正式成员20名、在编大学生志愿者121人,成员均为在校大学生。
在周景润的带领下,服务队以视障人群为服务对象,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爱心援教”活动,帮助视障人群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社会关爱,提高视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该项目也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周景润说,爱心助残活动帮助视障人群培养接触社会的勇气和自理能力,带来了视障人群更多关爱和希望,发挥志愿精神的薪火相传,志愿服务精神已经在咸宁职院生根发芽,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进来,将助残这项公益事业接力下去。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