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扬子晚报》的缘份

编者按:陈仲凯先生是扬子晚报的老读者,见证了扬子晚报从创刊到壮大的三十余年历程。今年4月,陈先生出版了《南京记忆》一书,其中就有专文回忆他与扬子晚报三十年的故事。紫牛新闻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2016年11月11日晚上,我的侄女从手机上传来一张照片。她问我照片上的人是不是我?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参加“老来乐”读书会交流现场发言的照片。摄影记者是《扬子晚报》薛玲。回忆当时我只知道现场有记者采访,真没想到这张照片能刊登在报刊上又被传到网上。这也是一种缘份,从这张照片我联想到多年来我与《扬子晚报》的缘份。
《扬子晚报》于1986年元旦创办,在创办之前报社征求读者意见。那时我家住在新街口地区,我也非常关心报刊的发行。我及时给报社写信表达了我的意见。不久我收到报社寄来的一封感谢信并一份创刊号。至今这份报纸我仍在保存,尽管颜色已经泛黄,但仍然是我一件珍贵的收藏品。
1990年《扬子晚报》又开展评报活动,我积极地参加,虽然文字没能在报上刊登。但我获得了报社赠送的一份珍贵的纪念品(一份精美的1991年年历工艺品)。我很感谢报社编辑,“读者在我心中”,编辑认真对待每位读者虚心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我。
到了1998年10月31日,《扬子晚报》举办了首届读者节,在莫愁湖公园我很荣幸获得了“荣誉读者”的称号。同时报社还奖励我1999年全年报刊一份。那天下午我还观看了戏剧专场演出,欣赏了戏剧界名角李炳淑、茅善玉、竺小招、费孝慈、倪同芳、宋长荣等人精彩的表演。最幸运的是,我还获得了有李炳淑签名的一枚纪念封。
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还是1992年11月29日《扬子晚报》副刊“繁星”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梅兰芳做的一则广告》。文章发表以后获得了我任教的学校许多学生与老师的好评。后来我又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梅葆玖先生,也得到了他的称赞,回信还赠送我一张剧照。
《扬子晚报》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退休以后,我笔耕不辍,几年来我陆续在省市地方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2009年出版了散文集《追梦集》,2016年我参加了江苏作家协会,实现了我的文学梦。
《扬子晚报》创刊已经三十周年了,如今的报纸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综合性报纸。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我感谢《扬子晚报》,也祝愿《扬子晚报》今后不断创新,越办越好。
图片
陈仲凯  著南京出版社 2024.4
【本书为陈仲凯先生诗文集,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发表在省市各级刊物上的散文、诗词。陈仲凯先生以八旬之年回首过往,以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主线徐徐展开叙述,内容从学生时代的生活,到个人家庭的变化,既包含个体的成长历程,又有对昔日南京城的怀旧,风土人情,城市变迁,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桩桩饶有趣味的事件,从时光深处打捞拾起,兼具艺术与文献价值,可供后人了解原汁原味的老南京人和老南京生活,为岁月流淌中的城市留下一帧鲜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