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里的“亲子时光”,宝妈带婴儿打游戏:不是生了娃就能当妈

图片
文/37度暖爸
广东一年轻宝妈,带婴儿在网吧玩游戏,被人拍下。
视频中,一年轻女子手中夹着烟,专心打游戏,婴儿车被放在一边,孩子无人照看。
拍摄者称:多次看见一个女子带着婴儿在网吧玩游戏,平均每次上几个小时就走了。
暖爸看到这则消息,实在是担忧。在什么环境长大的妈妈,才能做出如此不负责的行为?哺乳期的妈妈,竟然还抽烟,而且婴儿就在旁边。
有网友说:怎么越是这样的家长,宝宝越乖?我真是想不通!
答案很简单:因为没人管!就好像是一个人在大山里迷了路,明知道不会有人在附近活动,还会一刻不停地大声喊叫吗?
客体关系大师温尼科特说:从来就没有婴儿这回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会看到照顾婴儿的母亲。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觉得温尼科特错了:他或许从来没想到,在几十年后,竟然会有一个将婴儿置于一旁,只顾游戏的母亲。
但我又觉得温尼科特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无法履行母亲功能的人,在心理学视角下,不能被称之为母亲!
图片
克莱因、科胡特等精神分析师认为:核心人格在2岁以前就已经确立。
对于1岁以前的婴儿来说,母亲应该保持对婴儿较高的敏感度,能快速、精准识别婴儿的需求信号,并及时给予满足。如视频中宝妈这般的忽视,孩子无法发展出良好的安全感。
安全感,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我先给你讲两个故事吧~~
1、令人讨厌的漂亮女孩
98年、明眸皓齿、肤如凝脂、白里透红,这些词勾勒出了一个年轻、漂亮女孩的容貌特征。就是这样一个外貌条件出众的女孩,为何遭到了主管级的一致讨厌呢?
带教新人不用心,常抱怨新人不上心。处理责任内的突发事件,总是要表现出“无知小女生”的神情,到处找人请教,甚至请别人直接代劳。如果处理得当,会跑去和老板邀功,吹嘘自己如何努力,如果处理不当,就立即甩锅给出主意的人……这样的人,在工作关系中又怎么会讨人喜欢呢?
当我偶然间听到别人对我讲起她的成长经历时,我沉默了:从小辗转4、5个家庭长大。她自己强烈的不安全感,所投射出的世界也是充满危险的。
童年经历告诉她:没有人会在乎自己,要时刻准备战斗,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表现出:不敢担责、时刻防御、随时应对可能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攻击。
图片
2、爱作妖的女孩
林璇大学刚毕业,个子不高,长得温婉可爱,在一家美术机构做老师。据她自己说,大学期间也谈过恋爱,可后来生生地被她给"作"跑了。后来一次饭局,不经意间触动了她的心事,揭开了可以被称为"黑暗"的童年经历。
90年出生,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很严的。她是家里老二,父母一直期待着要个男孩,所以,她一出生,就被送到了姨姥姥家寄养,直到姨姥姥年龄大了,又患有心脏病,又被转到别人家寄养,她的童年在三个不同的"家庭"里度过。直到高考前才回到了父母身边,原本以为就此岁月静好,哪知道大学毕业后,一次父母的对话被她偷听到,令她心惊胆战。
"赶紧找人嫁了吧,在家也是养着。"
"那我找二嫂吧,她路子多,赶紧介绍一个。"
不稳定的养育环境,童年时期的安全感缺失,父母的抛弃,令她在成年后不断寻找,期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得补偿。
但是强烈的低自我价值感,又促使她通过"作"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对方眼中的价值。既渴望得到爱,又害怕一旦付出后,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失去对方。
图片
同样也是辗转多个家庭长大,同样是美丽可爱。不同的是,一个没有攻击性,依靠讨好和“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一个防御性极重,浑身上下布满了尖刺,保持随时战斗姿态。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1周岁以内,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也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当一个人安全感不足,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表现。例如:自卑、自恋、懦弱、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差,甚至可能会发展出某种人格障碍。
安全感,笼统点来说:表现为确定感和掌控感,是一个人源自于内心发出的自信、可控感,包括享受当下的稳定以及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图片
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如果一个“冰箱式的妈妈”,常常忽视、漠视、回避孩子的需求,也会养育出冷冰冰的孩子。
图片
孩子,要么是父母的福报,要么是父母的恶报。
当妈这件事,真不是有了娃就是妈,一个不能履行母亲职责的妈妈,又有谁能来监管?
专注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一个不温不火,温度刚刚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欢我的内容,关注我,每天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