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四明狂客还乡记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图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公元744年,86岁告老还乡的贺知章回到浙江老家越州永兴(今为杭州萧山),物是人非,眼见路上儿童已不识自己,不由得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贺知章当年骑马上京赶考,走的是一条艰辛路。
18岁母亲劳累患了痨病,常见贺知章用担子挑着母亲外出,当时别人给他起了个外号——“贺担郎”。21岁,考取进士,因母亲病重,没有入仕。
23岁,家里遭遇灾祸,一家人迁至来苏乡北,在周官湖干农活,养蚕种地。
36岁时,贺知章离开永兴,去西安参加会试,几十载寒窗苦读,终于熬出了头。贺知章被武则天钦点为状元,他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明文记载的文状元。
眼看着时来运转,只等弄权于掌股。老贺同志为人通达。当时武氏执政,朝廷有“拥武派”,站在武氏侄子一边;“拥李派”成天谋划如何光复李氏江山;“后宫派”张氏兄弟想着勾结权臣,狼狈为奸。贺知章看到官场凶险,选择做一个独夫,哪一派也不得罪,所以做了27年从七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圣贤书。
武则天时代过去,唐玄宗上位,唐朝再一次迎来繁荣,还都西安。64岁的贺知章迎来事业又一春。为权臣张说欣赏举荐,唐玄宗把贺知章调入丽正书院,参与编书的工作。又过了4年时间,老贺就从七品官升为礼部侍郎,后来又做了正三品的太子宾客、秘书监,他用前半生的积累,换来后半生的功成名就。
自然,这也与欣赏他的“贵人”有关系。
725 年,在宰相张说的极力游说之下,唐玄宗决定前往泰山封禅。
针对官员祭祀的礼仪问题,唐玄宗向礼部侍郎贺知章一一询问,贺知章的建议既妥帖又有见地,玄宗深为满意。
封禅完毕,贺知章又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封禅诗,他的忠心和文采再次让玄宗十分开心,于是贺知章又兼任了太子右庶子和太子侍读。
人生开挂,高光时刻到来,所谓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恰如他的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谦如玉,温似水,绵同柳,这就是老贺。
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想把路走出捷径。贺知章不是,所以他的人生只有他自己懂,别人,也学不来,更等不来。
贺知章在官场上也是个佛系的人,他懂得为官之道。后半生的仕途他选择了“有事说事,没事别来烦我”,身居高位而谦恭。岁月静好,不生是非。
老贺这个人豪爽、爱才,喜交友。因故乡有四明山,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贺知章一生广结善缘,对待身边的能人贤士,他都是不留余力地帮忙举荐,十分惜才爱才,美名远扬。
连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都是贺知章引荐给唐玄宗的。基于此,李白与贺知章成为了忘年交,关系非常要好。贺知章去世之后,李白还曾写诗缅怀贺知章,从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文中,足以见得两人的友情之深厚。自然,老贺为人旷达,尤好酒,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老贺还有一个果粉——诗人杜甫。杜甫在《饮中八仙歌》的第一句就写了贺知章,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意思是贺知章醉酒之后,骑马的姿态像坐船一样摇摇晃晃,醉眼昏花,不慎掉到了井里,于是便在井下睡起了大觉。说他为人“狂放”,一点不为过。
图片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意图,清钱慧安绘。据CFP。
公元744年,贺知章在大病初愈之后,选择告老还乡。他的还乡梦一做近48年,他觉得是时候离开官场了,遂以身体欠佳为由,告老还乡。唐玄宗感念贺知章五十年来的辛勤付出,亲自设宴,率百官送行,也包括太子在内。老贺曾做过太子老师。唐玄宗还赠诗《送贺知章归四明》来表达惋惜与不舍,随后还提拔了贺知章的长子为会稽司马。
一路顺风顺水,走京杭大运河回越州永兴贺家园(今杭州市萧山区思家桥东),贺知章在近20天折腾之后,终于回到故里。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村里的儿童一见这个老者笑着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你去哪一家?”老贺牵着老驴,颤颤巍巍说:“我呀,从京都来,要回贺家园。孩儿们可愿为我带路?”一个扎羊角髻的小男孩说:“京都很远吗?我听村里人说有个姓贺名知章的爷爷在京都做大官,你认识他?”贺知章微微一笑,用手捶背说:“这个老贺我不认识,我只认识一个四明狂客,如今他要回来了。走吧孩子,烦你为老朽带个路。”
“老爷爷我帮你牵驴。”另一个男孩说,“我是放牛的,我会调教牲口。”
贺知章笑着说:“好的,孩子,你将来比老爷爷更有出息。”
这位看破红尘,经历两朝的宿耆老者在故乡写诗多首,还出资造桥,偶尔也游一游四明山,开始他的荣退生活。天宝3年(公元744年)12月,因病卒于越州千秋观。老贺辞官时曾向唐玄宗请求以道士身份出家,号为“皇冠道士”,唐玄宗恩准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