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业绩超预期,纳指相关ETF逆势上涨,纳指科技ETF年内涨超36%、吸金45亿

市场调整,纳指相关ETF逆势上涨,景顺长城基金纳指科技ETF、大成基金纳斯达克100指数ETF、华夏基金纳斯达克ETF、汇添富基金纳指生物科技ETF、华安基金纳斯达克ETF今日涨超1%。
截至今天11:30,今年以来纳指科技ETF涨超36%,易方达基金美国50ETF涨超17%,华夏基金纳斯达克ETF涨超16%,涨幅领先。
图片
截至5月22日,年初至今,景顺长城基金纳指科技ETF涨超34%;华夏基金标普ETF、博时基金标普500ETF涨超15%;
华夏基金纳斯达克ETF、国泰基金标普500ETF、南方基金标普500ETF基金、汇添富基金纳指100ETF、国泰基金纳指ETF、广发基金纳指ETF、易方达基金纳指ETF易方达、华泰柏瑞基金纳斯达克100ETF、博时基金纳指100ETF、华安基金纳斯达克ETF、富国基金纳指ETF富国、招商基金纳斯达克100ETF、嘉实基金纳斯达克指数ETF、大成基金纳斯达克100指数ETF涨超10%。
图片
美股持续上涨,ETF投资者持续买入。截至5月22日,
今年以来,景顺长城基金纳指科技ETF资金净流入45.71亿,净流入最多;博时基金标普500ETF资金净流入32.96亿;
嘉实基金纳斯达克指数ETF、大成基金纳斯达克100指数ETF、广发基金纳指ETF资金净流入超10亿;博时基金纳指100ETF,、国泰基金纳指ETF、南方基金标普500ETF基金资金净流入超5亿。
图片
截止一季度末,纳指科技ETF重仓股包括英伟达、微软、苹果、Meta、谷歌等科技巨头。纳指科技ETF今年来异常火爆,最新溢价率12%,在全市场所有ETF基金中居首位。因溢价,景顺长城此前频繁发布风险提示,纳指科技ETF也因高溢价多次停牌。
图片
纳指科技ETF、纳指ETF逆势上涨,消息面上,
英伟达
第二财季收入展望超预期,
盘后涨近6%突破1000美元
。英伟达第一财季营收260亿美元,分析师预期246.9亿美元;第一财季数据中心收入226亿美元,分析师预期211.3亿美元;预计第二财季收入在280亿美元上下2%,分析师预期268亿美元;第一财季游戏收入26亿美元,分析师预期26.2亿美元;第一财季调整后毛利润率78.9%,分析师预期77.0%;季度现金股息从每股4美分提高至每股10美分;宣布1拆10拆股,2024年6月7日生效;称公司“料将迎来下一轮增长”。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下半年即将推出的Blackwell超强AI芯片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Blackwell芯片正“满负荷生产”,预计今年二季度发货、三季度增产、四季度投放到数据中心。
此外,黄仁勋透露,公司已经进入每年推出新产品的节奏,继Blackwell之后,新的芯片将继续推向市场。这种持续的创新将进一步巩固英伟达在AI和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英伟达从2022年10月低点股价涨近750%,今年以来累涨近92%,市值达到2.3万亿美元,仅次于微软和苹果在美股市场排名第三。
有网友调侃,美股这座摇摇欲坠的高楼现在就靠英伟达撑着了。
图片
从机构投资者持仓看,一季度大佬们对英伟达有了分歧,有大佬继续买入,有大佬在卖出。
根据提交给美国SEC的13F文件,传奇投资者斯坦利·德鲁肯米勒的杜肯斯家族办公室在第一季度将其对英伟达的投资削减了72%,出售了441551股。德鲁肯米勒是在获利了结,他在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购买了英伟达,当时的平均价格约为每股184美元。自那以来,截至第一季度末,英伟达股价飙升了391%。尽管德鲁肯米勒大幅减持了英伟达股份,但截至3月底,这只股票仍是他投资组合中的第七大重仓股,持仓市值约1.59亿美元。
亿万富翁投资人David Tepper的对冲基金Appaloosa Management一季度减持了美股“七巨头”,包括亚马逊、微软、Meta和英伟达。
图片
NWQ Managers、 Baillie Gifford一季度也在减持英伟达。
图片
图片
一季度Fisher Asset Management、桥水、Gotham和景林资产在加仓英伟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切斯·科尔曼旗下Tiger Global一季度对英伟达持仓不变。
图片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美股再创历史新高的核心原因在于重回软着陆叙事+业绩整体有支撑+AI催化+前期高拥挤状态缓和。降息预期回升带动美债利率下行,市场叙事回归“软着陆”;美股财报季78%的公司业绩超预期,AI事件催化带动相关公司股价上涨,拥挤度经历4月初回调后已有所回落。
天风证券表示,投资策略上,在美国经济软着陆与金融条件指数延续宽松的基准假设下,美股或在中期维度内维持上升趋势,但短期内或存在市场情绪过热的迹象,可对美股保持阶段性谨慎。行业配置上,一是若后续制造业PMI确认上行趋势,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周期板块或有所表现,二是人工智能产业趋势尚处在验证阶段,关注部分科技细分板块的配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