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读《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

撰文:孙秀华
图片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这最为可怜可爱的“子夜”是指《子夜歌》,《子夜歌》是南朝乐府民歌,著录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四十四卷,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现存有四十二首。而依据《乐府解题》,属于《子夜歌》“曲之变”的则还有《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等等,因此,这些变曲,广义上也可称为“子夜歌”。
泛意义上的“子夜歌”之《子夜四时歌》,又称《吴声四时歌》或《子夜吴歌》,简称《四时歌》;共有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本专栏已对《子夜四时歌》的春歌、秋歌、冬歌均作了解读赏析,而现在正是“浅夏最可人”的光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里的婉转与衷情。
图片
一、“共戏炎暑月,还觉两情谐。”聚散无凭,心心念念
乐府民歌里,自然不乏男欢女爱的表达,而最美好的欢悦,便是“两情谐”,律动的心儿成双对。《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三》诗曰:
开春初无欢,秋冬更增凄。
共戏炎暑月,还觉两情谐。
诗里这是在夸张地说春、秋、冬三季都不好,反而这暑热的夏月最情深。与之同样的表达,还有《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八》:
情知三夏熬,今日偏独甚。
香巾拂玉席,共郎登楼寝。
但这样的歌谣虽然算是朴质率真、大胆泼辣,却又难免有些过于香艳和直白了。相对比较含蓄婉转、风韵有致的如《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四其五》歌云:
春别犹春恋,夏还情更久。
罗帐为谁褰,双枕何时有?
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轻袖拂华妆,窈窕登高台。
盼“双枕”,想“远风”,春恋夏情,长长久久。而这也便反映出有情人总是聚少离多,奈何聚散无凭,唯有心心念念。
再如,《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一其二》歌曰:
高堂不作壁,招取四面风。
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
反覆华簟上,屏帐了不施。
郎君未可前,等我整容仪。
第一首诗里的“欢”字,在乐府民歌里指心爱的情人。诗写高堂之上爱的密约,夏风习习,欢欢悦悦。而这夏歌“其一”所写,与“其十六”形成相关的回环,《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六》唱到:“赫赫盛阳月,无侬不握扇。窈窕瑶台女,冶游戏凉殿。”
“郎君未可前,等我整容仪。”夏歌“其二”诗中写女子一定要以最精致的整整齐齐的妆容才允许她的“郎君”前来相见,而爱的情意便深深地蕴涵在这一细节里,也即,大致类同“其十九”中所歌之“许侬红粉妆”。《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九》歌云:“轻衣不重彩,飙风故不凉。三伏何时过,许侬红粉妆。”
二、“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声韵珠玉,缠缠绵绵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说起南朝乐府民歌里的“采莲”,大家头脑中的第一映像大概便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过的“《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而想必老师们会讲解说,这“莲”是谐音双关的,“莲”即“怜”,是“爱”的意思;“莲子清如水”大约是说,我爱你的情如水缠绵,也就是“爱如潮水”啊。
写“采莲”,用谐音,这样的手法,在《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中表现最为突出,除了长久以来“采莲”歌咏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因为莲花最是夏季的代表性“花语”,这是《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咏物以达情的基础。而细数下来,《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有五首诗写到了“芙蓉”,占到了四分之一。其中四首又明确用了“莲子”“成莲”“怀莲”等等说法。
这五首诗里,《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八》算是组诗内采莲曲的总起: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这当然不是实写真的夜夜去采莲,月亮也不是每晚都会升起,故而这首歌只能归结为“爱的向往”或者称其为“爱的幻想”。接着,意有难平,真的盼望花艳成“莲”,《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诗云:
郁蒸仲暑月,长啸出湖边。
芙蓉始结叶,花艳未成莲。
而最为爽朗俊快、缱绻缠绵的便是《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四其十五》: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四周芙蓉池,朱堂敝无壁。
珍簟镂玉床,缱绻任怀适。
这样的“采莲曲”歌唱里,恍恍惚惚,芙蓉是我又是他,最美好的遇见就正是这样的一见钟情啊,这正是《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里“采莲曲”的华彩高潮。
袅袅含情的“采莲曲”尾声,是《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二十》: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
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
盛暑泛舟湖上,莲花清香里,情思缠缠绵绵……
三、“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风物美好,恋恋依依
可口的樱桃,情郎赠送的合欢扇,密室幽约……《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六》歌曰:
含桃已中食,郎赠合欢扇。
深感同心意,兰室期相见。
“含桃”即樱桃,“中”字读去声,“中食”是指樱桃已非常可口好吃。当然,对于全诗而言,爱的“同心意”才更“中食”,才更是核心,是这一切美好的源泉。
《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九》诗云:
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
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
诗歌其实很细腻,情感的力量要从平平淡淡的叙说里悉心感受。前两句是说从盛夏无风酷热的午间,一直在等待,一直在等待,一直等到暮色朦胧。接下来从亲昵的程度看,这首诗所写比“其六”的“兰室期相见”更进一步,已经“携手”了,大致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牵手”的意思了。而再“吃瓜”一下下,这诗中的“浮瓜沉朱李”是真的“盛夏的果实”啊,当然肯定是甜甜的爱的味道了。
春夏之交,采桑养蚕是入歌入诗的大事。《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七》歌曰:
春倾桑叶尽,夏开蚕务毕。
昼夜理机缚,知欲早成匹。
“倾”也即“尽”,倾尽本就是一个词语,诗句“春倾桑叶尽”的表达,则分明是把春天与桑叶、与采桑养蚕牢牢“绑定”在一起了,这真是“劳者歌其事”啊。接下来后两句又说,女子还要昼夜纺织,辛苦劳作。但“早成匹”其实是谐音双关的,也有早成佳偶匹配之意。
图片
还有一首提到“蚕事”的是《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七》: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絺服”本意是指用细葛布制成的衣服,这里泛指夏季的衣服。诗中有“思妇”与“行人”的对举说法,挂念游子在外,“苦身”的思妇还要给他寄送夏衣。
“青春告谢,朱夏已临。”对于时序变化,歌者的感知异常敏锐,复又诉诸歌吟,兴发意气,或令人惆怅不已,或深切打动人心。《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一》唱到:
适见戴青幡,三春已复倾。
林鹊改初调,林中夏蝉鸣。
“青幡”又称为“青旗”,“青”是春天的颜色,“青旗”自当就是古代春天的标志。《后汉书·礼仪志上》载云:“立春之日……立春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诗中前两句先说“适见”,接着强调“复倾”,给人以直观的时光匆匆的急促感受。而三春过后,树林中的鹊鸟也已变换了叫声,那作为夏天标志的蝉鸣也已咿咿呀呀地传来,汇成一首生机勃勃的“夏歌”。
《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二》歌曰: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擿。
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第二句里的“擿”字,古同“摘”字。全诗的大致意思是,春天桃花红艳可爱,惹人爱怜,人人都想要摘下一朵来。然而夏天来到,花落纷纷,又有谁能记得桃花初绽时的美好,再来寻寻觅觅呢?啊,当初的那个折花郎又在哪里呢?这样深情的歌唱,显然又不仅仅是在诉说季节变化,而是熔铸了自己的身世经历、深情绻缱在内,让我们不由感叹,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歌里人。
仿佛是为了回答“其十二”的追问,《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其十三》诗云:
昔别春风起,今还夏云浮。
路遥日月促,非是我淹留。
这样的情味,也便是:春别夏未归,路遥日月促。浮云逐风起,时节空淹留。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风物美好,情感诚挚,《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首》确如珠玉一般圆润光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