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唱响长江之歌 与武汉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

与万里长江同呼吸,与万千生灵共命运。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以“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武汉市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长江之畔隆重举行,与母亲河共同见证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展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的美好前景。
近年来,武汉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人工增殖放流,是巩固和扩大禁渔成果、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实际行动。在活动现场,参与活动的领导及嘉宾们在汉口江滩武汉渔政码头进行了增殖放流,共计投放5万余尾鱼,包括胭脂鱼、青鱼、长吻鮠等鱼类,其中,胭脂鱼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野生胭脂鱼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片
在渔政码头进行增殖放流,共计投放5万余尾鱼
在中碳登大厦32楼首义论碳展示厅,“首义论碳”聚焦“生物多样性助力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主题开坛设讲,并为“首义论碳展示厅”正式揭牌。
图片
“首义论碳展示厅”揭牌
新实践:“数字江豚”项目推进长江大保护
武汉市环保志愿者的杰出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水务集团宗关水厂水质检验高级技师、武汉市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王琼分享了为长江江豚建言发声的故事:“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我提出了‘支持湖北武汉建设数字江豚项目’的建议,旨在用数字技术赋能江豚保护,这也是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创新实践。”据王琼介绍,国家农业农村部对该建议高度重视,明确表示全力支持湖北武汉建设数字江豚项目,并将其作为农业农村部的年度重点建设项目。
图片
王琼分享为长江江豚建言发声的故事
“数字江豚”,未来可期;长江保护,永无止境。王琼表示,下一步“数字江豚”项目将借鉴数字孪生技术,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核心数据,实现虚拟江豚与实体江豚的有效融合,让保护江豚、保护长江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齐力推动长江大保护再上新台阶。
“武小环与长江江豚”IP形象于本次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正式发布,在现场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活泼可爱的“武小环与长江江豚”的形象将把“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的理念送进千家万户,呼吁更多的人一起行动起来守护生态环境,守护生物多样性。
图片
“武小环与长江江豚”IP形象发布 通讯员供图
看蜕变:昔日废弃矿山成生物多样性宝库
作为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近年来,武汉市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2023年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灵山为对象实地开展生物资源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灵山区域有7大生态系统类型,2013、2018、2023年森林、灌丛生态系统的占比呈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固碳能力大大增强,区域内生境质量整体呈上升态势。调查发现动植物物种数640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
矿山修复前后生态产品总值(GEP)逐年上升:经核算,2013、2018、2023年三个时间段灵山GEP总值分别为1.17亿元、1.30亿元、2.58亿元。2023年GEP总值达到2013年的2.2倍,随着灵山花镜的正式开放,其文化服务价值显著提升。
图片
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态研究室工程师周帆琦发布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成果
“通过为期一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了灵山目前的物种总数,现有珍稀、濒危和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掌握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家底。”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态研究室工程师周帆琦表示,“通过此次调查,形成了一份较为完整的灵山生物图鉴,既是为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武汉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提供样本数据。”
“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健康、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武汉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艰巨和意义,成为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参与者。
(图文:袁苑 通讯员:刘雅进)
【来源:凤眼观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