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跟OpenAI抱得更紧了!Build大会站稳AI脚跟,但仍有戏可看

作者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美东时间的周二中午,也就是北京时间的周三凌晨,微软Build大会的主题演讲活动正式举行了,时间也不长,不到一个半小时。
我总结有三个方面的事情值得关注。第一个,这标志着微软正式在人工智能领域站住脚跟了。
我们说微软是个非常棒的公司,从当年比尔·盖茨领导着做软件,到后来史蒂夫·鲍尔默领导实现了互联网转型,再到现在在萨提亚·纳德拉的领导下,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人工智能转型。
他们在几乎每一次科技大潮流来临的时候,都成功地把握住了机会,实现了转型,非常了不起。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微软依然是IT界,尤其是人工智能界的领头羊。
图片
那第二个,从企业角度讲,几家欢喜几家愁。一方面,我们说微软这回是全面地拥抱人工智能,把Copilot整合到方方面面去。甚至说把人工智能的开发能力都整合出来,交给合作伙伴,同时有大量的合作引入。
当然它的合作伙伴们肯定会获得很多益处的。比如说从硬件的角度,我们就知道未来终端智能是个大方向,算力的需求会持续高涨,尤其终端算力高通肯定是个获益者。而且我们认为在终端领域会出现一堆人工智能原生应用,这块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甚至可能出现一批大公司。
但是,有一些公司就未必那么好了,比如Intel。虽然微软现在还是Intel的合作伙伴,但是微软确实正在向以ARM架构为基础的这些芯片来转移,传统的X86架构芯片越来越不受重视了,Intel的未来还是堪忧。
那另外一方面,我们这之前也强调过,谷歌是以搜索为主的,那现在正在进入智能搜索时代。OpenAI已经全面和微软必应搜索合作了,而且还有其他的智能搜索企业也在涌现。
从我们的使用体验上来讲,智能搜索表现要比传统搜索好很多,所以谷歌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图片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企业其实就是苹果。为什么呢?其实苹果和微软应该说是老竞争对手了。当年微软做PC,苹果做Mac机,一个是向所有人提供的通用机,另一个是相对高端的计算机。但我们也知道,后来其实还是微软胜出了。那现在我们看,新一轮PC和Mac的竞争又要展开了。
微软在喊AI PC,苹果虽然没有喊AI PC,但是也明显地把自己的性能提升到非常高的地步。但是注意,苹果在利用AI来打造全新的生态这个方面,明显落后于微软了。
不过,苹果的开发商大会还没开,应该会在9月份开,也是值得期待的,要看苹果会不会在自己的Mac机的生态里面引入更多人工智能元素,打造成一个更开放合作的平台。这是第二点,就是有很多企业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
那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从大潮流上来讲,我们说终端智能的时代无疑是到来了。尤其是微软,可以说推动了终端智能的加速到来。
也就是说,未来人工智能都会整合到Windows这样的最底层的操作系统里,你不用装任何的新的东西,你只要用操作系统就能用它的各种智能工具,其中各种智能的支持,各种辅助,随时都会被你调用。我们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会随时有各种智能助手来帮忙,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推动。
图片
但是注意,我们一直强调互联网时代其实也是两个阶段的,就是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从网民数量就能看得出来,互联网网民数量是以亿计的,无线互联网网民数量是以10亿计的,大很多倍。
我们认为,在智能时代很有可能也是分成这样两个阶段的。现在微软提出,在电脑里面或者是笔记本里面要至少有40个TOPS的IPU或者NPU,有专门的人工智能的计算芯片,它才能叫做AIPC。
这对算力的需求还是挺大的,应该手机还暂时做不到。但是我认为长期看手机上的智能一定会是终端智能的主力,很有可能再现当年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互联网是1的话,手机可能是10。
那今天的智能PC大潮来了,微软站住了,那未来可能两三年之后就会进入到手机智能的大潮。
现在的AI PC,也就是说PC终端的智能,总的来说还是内容智能的延续。微软介绍的很多功能,还是在内容处理上。
但是我们说未来终端智能的真正走向叫做行动智能。因为如果AI是在手机上的话,它会记录我的行动,它也会让我用手机去产生行动。
比如我在电脑上浏览一个餐饮的页面,我可能只是做参考,而我在手机上浏览一个餐饮页面,我可能需要的是立刻下单定位,也就是说会引发行动。
图片
所以我们说PC是内容智能,和传统的云端智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真正进入到手机终端智能的时代,其实会产生大量行动智能,也就是说你的手机真能帮你做很多事了。
而这个行动智能也已经在发生了,包括最近OpenAI发布的GPT-4o,也有很多功能是在手机上实现的。当然因为算力需求,手机智能可能还需要一两年,但未来那才是主力。
所以反过来讲,微软就有了一个新的看点。微软当年向互联网转型确实是成功的,但是向无线互联网转型就没有成功。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看看未来有没有可能重演。就是说它占住了PC上的智能,但是它不一定占住手机上的智能,所以未来的精彩还在后面,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