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自制豆浆早餐后,父女俩被120救护车送往医院……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戴媛媛 宋黎胜
前几天,7岁的珂珂(化名)和父亲像往常一样进食早餐,喝着和平常一样“煮沸“的自磨豆浆。由于赶时间,珂珂父亲待豆浆煮沸后立即盛出,稍加放凉后便和孩子一起饮用。谁料想,几个小时后父女俩被120进入医院救治。
喝完豆浆后,孩子兴奋不已
这天下午1点半,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急诊大厅接到了一通120的转运电话,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正是珂珂父女,而此时距离他们食用可疑豆浆已超过了4小时。急诊迅速呼叫了急诊团队及儿科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护人员迅速判断出这对父女极有可能是食物中毒了!
“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安定3mg静推……”父女俩被迅速送至监护室及儿科病房。
据当日急诊值班的儿科杨广飞副主任医师回忆,孩子就诊时表现的兴奋不已,像魔怔了似的,一会儿嘴里念着:“老师来了“、”我要去上课“等奇怪的语句,一会儿又嚷嚷着头晕难受,表情痛苦、烦躁不安,但面对医生或家人的询问却是呼之不应、无法对答。
图片
受访者供图
珂珂到达儿科病房后,儿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周琴主任医师等一边对孩子进行详细的查体,一边追问珂珂母亲来院前的具体发病经过。“血常规、血气、电解质、肝肾凝血功能、心肌酶等相关检验,以及完善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在等待检验检查的过程中,指挥团队经验性的给予孩子补液、利尿、灌肠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毒素在体内的蓄积。
幸运的是,经过积极抢救,孩子的神志逐渐转清,生命体征也平稳了下来。也进一步证实了珂珂一系列“不正常的表现很有可能是由于毒物所致的神经障碍。
一杯豆浆险些酿成“大祸”
追问病史,周琴主任得知,珂珂其实在上早课的时候,也就是食用自制豆浆后近1小时就出现了不舒服,但当时症状较轻,仅仅是头晕,也没有食物中毒常见的恶心、呕吐等表现,因此没有特别在意,直至后期出现头晕加重、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表现,这才引起了学校老师的警惕,随即送医。
几乎同时,食用同样豆浆的父亲也出现了这些症状,由于摄入量较多,神经中毒症状更明显,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谵妄症状。经过医院积极的血液灌流等治疗,珂珂父亲也逐渐康复了。
追溯这次中毒事件的源头,竟是那杯 “自制豆浆”。
豆浆为何会致人中毒?这是因为看似煮沸的豆浆实则并未熟透,它以“假沸”的状态让父女俩吃尽了苦头。该院医生分析认为,“由于大豆富含蛋白质,且含有皂甙这类天然表面活性剂,使得豆浆表面很容易产生大量的肥皂样泡沫,看起来好似‘煮沸’,实际温度只有80℃左右,完全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煮沸。在温度不够的情况下,大豆中的有害物质,又叫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凝集素等)不能被完全破坏或灭活,导致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因此,豆浆应在完全沸腾的情况下维持至少10分钟,饮用才相对安全。”
入夏后更需防范食物中毒
周琴主任介绍,豆浆国人作为传统早餐饮品之一,但喝了未煮熟豆浆中毒事件却时有发生,轻则仅出现一过性的消化道不适,严重者可累及神经、循环系统或损害到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在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儿童群体中,食物中毒更为多见且起病较急,因此防患于未然尤其重要,例如避免食用污染、变质或来源不明的食品,需要煮沸的食物避免生食,并注意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高温季节将近,食物中毒事件将多发,周琴主任提醒,如若孩子不小心误食,当务之急是需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
首先是识别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最常见的表现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急性胃肠道表现,部分伴有发热、怕冷、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但当出现烦躁、意识障碍、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尿潴留等神经毒性症状或出现四肢发冷、皮肤苍白时,意味着中毒程度较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其次是施行急救措施。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多地清除体内毒物:①对于2小时以内发生的食物中毒,大量饮水及催吐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将还未消化吸收的食物稀释并吐出,并封存呕吐物标本,这里需注意的是如果呕吐物中有血性或咖啡色液体,应暂停催吐,尽快就医;②对于2小时之前发生的食物中毒,可开塞露灌肠促进有毒物质排出,并立即前往医院,必要时洗胃(4-6小时内)。接下来就交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并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提供中毒线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