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黄远生: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作者:周利成 刘春霞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少年失怙,过着孤独寂寞、寄人篱下的生活;他热衷革命,曾组织同学罢课,离校后走上科举之路,两年内连中秀才、举人、进士;他不愿为官而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兼修英语,归国后,在同乡李盛铎的指引下走上报人之路;他反对袁世凯称帝,避走美国,竟在旧金山遇刺身亡,年仅31岁。他就是被戈公振称为“报界之奇才”,被方汉奇誉为“新闻通讯的奠基人”的黄远生。
中进士后留学日本
著名收藏家李盛铎在1916年第13卷第5期《东方杂志》中的《黄君远庸小传》、黄远生长子黄席群在1946年9月30日至12月23日《中央日报》连载《先君远生公言行概述》等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黄远生的生平事略。
黄远生(1885—1915),名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世居城南仙居乡。曾祖父黄凤楼,道光年间进士,曾任安徽知县,采有惠政,造福一方。父亲黄儒藻,通过童试,为秀才,屡试不第,曾任浙江小官。母亲姚氏,汉上名族,习礼名诗,黄远生深得母教,受母熏陶。1900年,家庭突遭变故,父母相继离世,他沦为孤儿。
黄远生料理了父母后事,变卖家产,寄居族兄家中,入南浔公学读书。族兄是个小官僚,虽对黄负有经济责任,但对黄并无好感。黄尚有姑母,对其甚为疼爱,让孤独、寂寞中的黄远生感到亲情的温暖。
入学后,黄远生投身于追求自由、争取民权的革命洪流。听说上海南洋公学发生学潮后,黄异常兴奋,便与几位同学热情而大胆地拍电报恭贺,电文中有“恭贺南洋公学同学全体脱离专制学校之苦”之句。电报发出后,黄仍觉未尽兴,便因小故借题发挥,组织南浔公学全体学生罢课。校方平息罢课后,他和几位学生代表或被开除,或自动离校。嗣后,黄赴考南洋公学未果,一度失学。在族兄的迫促下只得选择科举。
1903年,黄远生参加乡试中秀才,同年秋中举人,1904年中进士,同榜者还有沈钧儒、谭延闿、叶恭绰等知名人士。黄获得“知县即用”资格。当时清廷设有进士馆,凡新第授京职者,或入馆进修,或游学外国,三年后再试,依成绩授官职。黄不愿为官,再三请求赴日本留学。赴日后,进入中央大学攻读法律,黾勉研索,昕夕无间,更兼习英语。
1909年秋,黄远生学成归国,以进士兼留学生的双重身份进入邮传部,任员外郎。时掌该部者为尚书徐世昌、侍郎汪大燮和侍郎沈云沛,均对黄赞赏有加。黄遂奉派参议厅行走兼编译局纂修官,编纂《邮电航路四政条例》,书既成,在缮进皇上前却发现缺少序言,因时间迫促无人敢为,堂官遂令黄承担。黄得令后,不足一日,乃成数千言,叙事详尽,文词渊雅,阅者无不叹服。1911年春,黄与人集资,在浙江海宁海王村设立法政讲演所,公推黄为讲员。黄再展口才,演述无倦,学子倾心。
黄远生自日本归国时,适值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李盛铎从欧洲归来。他们有同乡之谊,一度共同租住于海岱门内。时见黄既肆力于文学,又有志于朝故,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李遂指点他道:“西人谙近世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君若做记者,定为一位名记者。”此语对黄触动极大,从此,他便开启了报人生涯。
中国最早的新闻记者
1912年,黄远生与蓝公武、张君劢共同创办《少年中国周刊》,因立场鲜明、抨击时弊而声名远播,他三人得“新中国三少年”之名。1913年,他复与梁启超合作,主编《庸言》月刊。据1927年第1卷第2期《新闻学刊》中报人吴贯因的《民国初元名记者黄远生》一文载,黄长于描写社会状态,不善推阐科学原理,《庸言》注重政论学理,因此,该刊所载其文非其得意之作。此后,黄再任上海《申报》《时报》《东方日报》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报》撰述,并为《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
著名报人宋云彬在1946年第5~6期《人物杂志》中《民初名记者黄远生》一文称,辛亥革命后,上海各报竞争激烈。《新闻报》读者多为商人,只要消息灵通,再加上一张鸳鸯蝴蝶派编的副刊就成了;而《申报》《时报》大都是学界中人,他们需要新闻报道兼有分析时事的通信。鉴于此,《申报》遂聘请黄远生为特约通信员,“我国报纸之有通信,实在是黄远生开创的”。黄主持的《申报》“北京通信”一经刊出,立刻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和欢迎,成为新闻界的一个品牌。嗣后,《时报》聘徐彬之为特约通信员、《大公报》桂林版设“子冈通信”均取法于黄之“北京通信”。
图片
黄远生
黄远生的“北京通信”半文半白,条理清晰,笔锋犀利,夹叙夹议,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着眼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宋教仁案、唐绍仪下野、丧权辱国的二十条、袁内阁两次倒台,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蔡元培、黎元洪等;二是对时局超强的洞察力,如有“今之社会,第一当去奢存朴,第二在独立生计,第三益以必要之道德,第四独立自尊”之论;三是语言的非凡魔力:一个寻常之人,经其描写,则须眉毕现;一件寻常之事,经其记述,则逸趣横生。故报人黄天鹏高度评价道:“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开印象派之始祖。黄氏采访新闻,颇有手腕,而理解力及文字之组织力,又有过人之处,为报界不世之奇才。其在《时报》与《申报》之特约通信,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在黄远生之前,新闻记者被世人称为访员,官僚、士绅们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黄却是今天见大总统,明天访国卿,后天约总长,显著提升了新闻记者的地位,让一些大人物从此不敢轻视。因此,“中国的手工业都有祖师,例如木匠崇奉鲁班。如果新闻记者也要找祖师的话,就应该找到黄远生了”。黄还总结出新闻记者应具备“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这便是我国早期新闻记者素质规范。
黄远生也是倡导新文学的先驱。据1946年6月10日《中央日报》中《黄远庸革新文论章行严逻辑作风》一文载:“新文学这名词,第一个提出的是黄远庸。他不但提出新文学,而且还提出报章文学的口号……20年来的新文学运动是否合黄先生的理想,又谁能评断。不过,黄先生主张文学的革新与建立报章文学同时并进,这是我们可知道的。没有报章文学的广大读者群,新文学的伟业永远是不会成就的。”
反袁称帝,出走京都
据1939年12月15日《中国商报》中畴人的《记黄远生一个新闻界的被难者》和1948年第205期《再生》中程家骐的《论梁启超、黄远庸、张季鸾三报人》两文载,1915年,袁世凯背叛国民,蓄意称帝,成立筹安会,以为称帝工具。袁之爪牙以暴力查封持反对论的报馆,检查邮电,阅看大样,拘捕记者,限制新闻自由;阴谋制造虚假民意,嗾使所谓各省代表者至参政院请愿变更国体;让学者杨度撰《君宪救国论》、刘师培写《国情论》,利用御用机关报《亚细亚报》鼓吹帝制,在该报竟出现了“臣记者”怪名。
黄远生当年声名卓著,袁希望通过黄的言论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舆论,乃令内史命黄担任《亚细亚报》主笔,撰文支持帝制。时帝制派势焰日盛,黄不敢公然反对,遂撰写一篇似是而非文章交卷。正如教育家、钱钟书之父钱基博所言:“袁世凯为帝,属为文以赞,而远庸名高迹近,不欲为,不敢不为,草一文若讽若嘲,世凯既心不喜,而传者遽言远庸劝进也。”嗣后,黄再写两封信给章士钊(字行严)深表忏悔,以《忏悔录》为题刊于《甲寅》杂志,自述堕落经过和人生感悟,其中有“所作种种政论,至今无一不为忏悔之材料”“此来幸已脱离一切,此后当一意做人,以求忏悔居京数年堕落之罪”等语。袁不满黄的搪塞之作,再逼其作一篇明确赞成帝制之文。在“人格上争死活的最后一关”,黄自知必须做出抉择,遂于1915年9月3日,与好友林志钧(字宰平)一起逃离北京,5日抵达上海,6日发表启示与《亚细亚报》脱离关系,撰写《黄远庸致亚细亚报馆书》刊于《大陆报》《时报》等,明确表示反对帝制,与袁世凯决裂。文曰:“亚细亚报馆鉴:远以国体问题与贵报主义不合,故于贵报未曾出版之先,即已在京沪各报声明脱离关系,乃贵报前数日尚未将广告中贱名撤消,应请将此函登入贵报,以清界限。此请,道安。黄远庸谨启。”但9月10日出版的《亚细亚报》仍将其列为主笔。黄再发表《黄远庸宣言》予以纠正。为了躲避袁党追逼,10月24日黄乘日轮离沪,途经日本,于11月17日抵达美国。
圣诞日遇刺旧金山
1916年1月26日、27日《神州日报》消息称,12月25日圣诞日晚,黄远生与中国赛会委员高某、卢某二人,在美国旧金山都板街上海楼餐馆用餐,坐于最里面的房间。6时许餐毕,黄欲吸烟,出至收银处取火柴,突有一人登楼,掏枪向黄连开三枪。黄中弹急身回房,仆于椅上,凶手则夺门而去。餐馆主人关某之妻闻枪后,立即鸣警。警兵到时,唯见收银处地上遗有一支短枪,凶手已不知去向,遂急将伤者乘车送往中央济急医院,但枪中要害,途中毙命,车遂转至验尸所。经验尸官查明,死者右乳下一弹穿过,入于心部,右手背中两弹。在黄身上搜出一张十元收据,发单者为美国人古鲁乃。据查,11月30日古鲁乃曾教黄英文两周,此为辅导金收据。
经查,黄远生此次来美已有月余,居于旧金山述打街下技利旅馆。抵美后,黄曾收到数封匿名恐吓信。遇害前一日晚8点,黄曾召请友人到技利旅馆会商保护之策。据驻美中国领事馆书记员尤文藻称,他与黄乃知交,但黄此行甚守秘密,并未告知来美目的。黄在旧金山与华人相识甚少,亦无仇人,黄已声明近日即将乘船回国。警方赴黄住所,检查其行李,搜得两件物品,颇为重要:一为小日记一册;一为密电码一本。日记用中英文杂写,内有“谨慎侦察举动”“请拿人票”等语;密码本中编有列号。警方一时未辨其意。
图片
1916年的旧金山唐人街
对于被刺原因,时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黄远生反对帝制,曾在报馆发表言论公开反袁,筹安会之人遂从上海一路跟踪至旧金山,杀人泄愤;二是美国华侨中之革命党误认黄为帝制派,故而杀之。真正原因一时无法探究。有人认为,在当时政治黑暗的统治时代,处在政治漩涡之中的黄,身为一个弱小的报人,根本没有力量与强大的统治者抗争。他虽曾走过一段弯路,但能幡然悔悟而站在反袁的立场上,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值得同情的。有人则认为,黄既不愿泯灭良知向后退,又不能把持良心向前进,徘徊于犹豫不决之中,他迟早将以自己的手结束自己的性命。因此,这样一个天才报人的遇难,给后世报人一个深刻的教训,新闻记者在春秋大义面前,就应该英勇与坚定。但不管各方持何态度者,对黄死于袁世凯的反动政治,则是一致的断言。
黄远生遇刺后,美国公司邮船将其遗体运送回国,1916年2月10日抵达上海,后转送江西老家安葬。黄之好友李盛铎等发起公奠。同年2月27日,在北京江西会馆举行追悼仪式。祭堂中设黄之遗照,围以花圈,李盛铎所撰黄君小传陈列其上,四壁挽词颇多,社会名流周自齐、张一麐、章宗祥、梁士诒、孙毓筠、汪立元、康士铎等致挽词。张一麐为:“朝闻道夕死可矣;身将隐焉用文之。”梁士诒曰:“茫茫身世问苍穹,东海恨难填,讵才子人皆欲杀;落落恩仇付流水,西江名自永,独文章天不能磨。”黄遗有妻余氏,妾王氏,三子席群、席椿、席棠,长子席群时年6岁。杨度、薛大可等发起抚恤遗孤募捐,徐世昌以师生旧谊亦致函请恤。
黄远生友人林志钧历时数年,苦心汇集,收录黄关于政治、文学和思想类文章200余篇,裒为四卷,名曰《远生遗著》,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林撰万言序。至1930年又经过三次校勘、增补,计为239篇。
有史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台湾人刘北海临终前透露,当年是他奉中华革命党美洲总支部负责人林森指派,赴美国旧金山刺杀了黄远生。因为当年消息传输较慢,革命党只知黄是一名赞成袁世凯、批评孙中山的记者,对其后来表明反袁立场则一无所知,故而误杀了黄。1985年9月,在江西九江举行的黄远生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认同了这一说法。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4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