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拆了辆比亚迪电车后,彻底破防了

图片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最近,一家美国公司对比亚迪海鸥进行了深入拆解,结果被惊讶到了。
他们本以为价格低廉的情况下,会粗制滥造,但拆解后发现,这款车不但驾驶性能出色,生产工艺甚至还可以和价格更高的美国产电动车媲美。
图片
其公司负责人直接感叹:美国在设计低成本电动汽车方面,已大幅落后于中国
尽管比亚迪还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但在国内自主品牌密集出海的节奏下,两国新能源车本土交战是早晚的事儿。
所以美国提高关税,还是因为害怕中国电车吗?
01
“反正美国造不出来”
美国的研究机构Caresoft Global,对比亚迪海鸥进行深度拆解的感受是:Amazing。
图片
因为拆解后,Caresoft Global对于海鸥仅仅1.2万美元的售价感到吃惊,他们认为这个价格美国造不出来这种程度的车
按照美国当地的制造业的成本来算,至少需要三倍以上的价格才行,他们实在想不通比亚迪是怎么做到如此低成本的。
这家名为Caresoft Global的企业是美国知名的汽车数据研究公司,专注于汽车行业的咨询服务,特别热衷于通过CT扫描车辆或拆解车辆的方式,来分析车辆的内部设计、制造工艺,评估质量和成本。
换句话说,只要是美国本土的热门车型,都被他们扫描或拆解过,比如特斯拉丰田等品牌,如今也盯上了中国的本土品牌。
这家机构拆解比亚迪海鸥的本意,是想研究中国实行的新能源补贴对于车企的帮助,换句话说,是想看一下几万块钱的车到底有多偷工减料
结果拆开一看,不光哪儿都没少,反而是零部件大多数都是比亚迪自己造的,在成本控制和制造工艺上远超他们的想象。
图片
他们拆解的海鸥飞翔版,不仅配备有六个安全气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还有高质量的刹车制动部件,行车安全的保障非常充分。
而且在外观和内饰方面,细节也相当讲究,连座椅缝线都与车身外观相搭配,内饰用料在美国也仅用于更高级的车型,车门在关闭时也能关得很紧,并没有太大的廉价感。
另外,Caresoft Global在短暂试驾海鸥电车后,发现行驶过程中相当安静,在处理弯道和颠簸方面做得与高端电动车一样好,而且加速时,也不像其他电动车令人头晕目眩,远超其1.2万美元价格所能预期的水平
在经过里里外外全方位的拆解后,Caresoft Global得出了一个答案:比亚迪以如此低的成本生产性能优异的海鸥并非奇迹,而是效率使然,因为比亚迪在成本控制和制造技术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比如比亚迪通过自研的方式,实现了大部分的零部件自给。首先比亚迪自己生产许多零组件,包括电机、仪表板 和车身等,而且有非常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因全球年销售300万辆汽车,以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效应将会愈发明显。
图片
因此比亚迪汽车可以实现既在性能和质量上保持高水准,又能以较低的售价,普惠消费者。
而且在设计端,通过设计的简化,可以减少零部件,从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是一众美国汽车制造商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所没能做到的。
Caresoft Global的总裁沃乔斯基(Terry Woychowski)还举出了一个例子。
称海鸥的前挡风玻璃上只有一个玻璃雨刷,但并不是偷工减料,因为车型偏小,一个较大的玻璃雨刷完全能达到两个雨刷的效果,这样的优化,不仅能省去一个马达和一个雨刷臂,还能节省成本和安装人力,减轻整车重量。
图片
另外,在重量减轻后,海鸥可以使用更小的电池。例如,海鸥重量约1240公斤,比通用汽车制造的电动车雪佛兰Bolt轻约408公斤,比亚迪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虽然续航里程较短,但与目前大多数锂离子电池相比,电池成本更低。在车辆重量减少的前提下,反而能跑更远。
沃乔斯基作为曾经通用汽车大型皮卡车的总工程师,此次拆解“海鸥”后,更是直言“海鸥的出现,是给美国工业敲响了警钟”。
图片
其说道,美国必须迅速重新学习大量的设计和工艺,以跟进时代步伐,并摆脱一个世纪以来制造汽车的做法。
至少在美国,美国车企不能在12000美元的成本下生产出海鸥这样的产品,海鸥的设计与做工完全能够媲美美国市场30000美元以上的产品。
沃乔斯基认为,之所以美国本土造不出来这样价格低廉的车型,不能全归咎于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真正的原因是美国车企在造车理念、电动车制造技术和生产流程组织等方面已经落后于中国。
比如占电动汽车成本大头的电池,美国企业就缺乏这方面的技术竞争力,还需要借助中国的技术才能制造出便宜的动力电池。
总的来说,要以这个价格造出这种水平的车型,美国造不出来。
02
老外拆中国电动车上瘾
这不是海外机构第一次拆中国新能源汽车了。
早在2021年,日本NHK电视台做了一期有关中国汽车的节目,他们拆解了当时在国内十分畅销的五菱宏光MINIEV
图片
拆完后的结果同样是破大防,不仅没有偷工减料,光成本价就达到2.7万元,还对其内部的零件做了模块化的创新,直言日本的汽车公司应该向五菱学习。
而且最让日媒震惊的是,在日本本土销售的宏光MINIEV的零部件没有一个是来自日本企业。
后来他们拆解后发现该车的单车利润仅有89元人民币,这放在日本车企里想都不敢想,要知道日本本身就是擅长做小型车,但像日本比较流行的丰田C+POD微型电动车,其价格换算成人民币高达9.2万,但这些钱足够买三台五菱宏光MINIEV了。
2023年,日本出版行业日经BP集了日本四大汽车厂的总工程师,把比亚迪海豹给拆解了,还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BYD SEAL(海豹)彻底分解(全体编)》,售价人民币4.5万元。
图片
拆解前,他们认为海豹可能只是又一款中国品牌的“山寨”作品,并觉得海豹与特斯拉Model 3的设计理念有许多相像的地方。
但拆解的过程中就开了眼界,“刀片电池”的新型结构车载电池以及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就让拆解负责人大为吃惊。
而且,车载电器元件的集中控制等重要零部件基本都是采用本土企业生产,并且绝大多数产品领先于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除此之外,最近长城汽车最新发布的全球唯一水平对置八缸的摩托车,也引起了本田的关注,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尾形淳史,更是直言“我会亲自带着研发部的相关人员,仔细分析和研究长城灵魂8缸摩托车是如何研发出来的。”
不管汽车还是摩托车,长城和比亚迪也只是国产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的加大,国内的车企们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电控、电机,到底盘、发动机和智能驾驶系统均已实现了自主可控。
图片
就像Caresoft Global的观点“给美国汽车工业敲响警钟”并不是无的放矢。
毕竟马斯克也曾说过:“中国的电动汽车非常好,如果没有贸易壁垒,它们能够摧毁世界上大部分的汽车公司。”
不只是Caresoft Global这家公司,美国制造业联盟(AAM)此前也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汽车将导致美国汽车工业的灭绝,要求提高对中国汽车的关税壁垒。
这也是其他企业忌惮中国电车的原因。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相当内卷,但是一旦跑到国外,大概率会降维打击,所以抛开品牌溢价和贸易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确实挺强的。
不过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眼下海外市场,对电车似乎没什么热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