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图片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林石
理想的股价一泻千里。
自发布第一季度财报后,理想美股当天收盘随即大跌12.78%,市值缩水将近33亿美元(约合239亿人民币);港股更是在第二天收盘大跌19.27%,市值蒸发近340亿港币(约合315亿人民币);今天仍未止住颓势,港股再次下跌近3%。
这难免让人想起就在3个月前,理想发布2023年财报时市场的欢呼雀跃,当时理想的市值一度逼近3600亿港币,再到如今的1400亿港币,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已经腰斩过半。
股价的反向“狂飙”,与理想的财报表现不无关系。
财报显示,理想汽车一季度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环比跌了38.6%;净利润为5.91亿元,同比下滑36.7%,环比甚至跌了89.7%。
更要命的是两个数据:
一是经营利润亏损达5.8亿元,去年同期经营利润为4.1亿元,2023年第四季度更是高达30亿元;
二是自由现金流由正转负,一季度自由现金流为-51亿元,去年同期为67亿元,2023年第四季度则高达146亿元。
两者都是“扭盈为亏”,连向来嘴硬的李想都不得不承认,“今年以来,我们也确实遇到了来自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本季度的业绩未达到我们年初的预期”。
财报电话会上,李想还宣布,理想汽车今年不会发布纯电SUV产品,新的纯电动产品延迟到2025年上半年发布,理由是超级充电桩和店铺展位不足。
一边是财务不善,一边是撤出纯电,作为最先上岸的造车新势力,理想似乎又站到了悬崖边上。
惨淡开局
如果说理想的2023年是所向披靡,那么理想的2024就是开局惨淡。
理想首款纯电产品MEGA,承载了理想试图从增程转向纯电实现降维打击的厚望。3月1日的产品发布会当天,理想CEO李想信心满满地表示,“MEGA将是理想汽车的下一个爆品,成为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产品。”
按照李想微博的说法,MEGA 5000元小订的用户数量,远超2022年理想L9的同期表现。甚至公开呼吁,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保证产能供应。
结果恰恰相反,理想MEGA的“公路高铁”造型饱受质疑,甚至成为流传网络的互联网名梗,销量也远低于理想的期待。
上市首月,MEGA狭义批发销量为3229辆,首个完整的4月,销售数据大跌至1145辆。
寄予厚望的MEGA折戟,理想长期霸榜的30万元以上增程SUV市场,也遭遇了后来者的强劲挑战。
年初,问界和理想先后公布了1月份的交付数据,问界以32973辆的销量,一举超越理想的31165辆,登顶新势力交付第一的宝座。整个一季度,理想一直没能实现反超,实际交付量为8.04万辆,问界一季度则以85842辆的成绩,从理想手中抢走了新势力季度销售冠军的位置。
理想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将原本80万辆的销量目标下调至56万-64万辆。
所谓墙倒众人推,无法重现2023年高增速的理想,也开始麻烦事缠身。
五一假期后,市场传出消息,理想正在展开新一轮的人员优化,裁员比例高达18%,其中销售服务运营部门裁员超过400人,招聘部门从原来的200多人缩减到40-50人,智驾团队缩减到1000人以内。
以此前财报显示的约3.16万员工计算,此次裁员人数预计高达5600人。
与此同时的大洋彼岸,一群理想投资者决定将理想告上法庭,理由是公司及部分高管进行虚假或误导性陈述,导致投资者受损。
据公开信息,该诉讼主要针对的是理想在推出MEGA时,夸大了市场需求和运营策略有效性,公司也不太可能达到2024年一季度的车辆交付预期。由于该事项一经披露很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前述的公开声明存在重打虚假和误导性。
理想随后通过回应确认了该诉讼的存在,不过表示“该指控毫无依据,会全力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
激进扩张
理想今天炸开的雷,早在去年末已经埋下。
理想一季度“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与理想在2023年超过173%的高增长下的激进扩张策略有关。
年初,李想曾经提及几个数字:800000、100000、30000、2000。这些数字分别代表全年销量目标是80万辆,月销量挑战10万辆,单车月销量冲击3万辆,超充站布局2000座。
80万辆的目标并非小数字。2023年长期霸榜的理想,在182.2%高增速的加持下,交付量也只是来到37.6万辆。要达到80万辆的目标销量,意味着每月超过6.5万辆的交付,全年增速更是高达212.8%。
为了达成销售目标,理想在人员上进行了大量扩招。截至2023年底,理想汽车员工合计31591人,同比扩招高达63%。
对比同为新势力的蔚来和小鹏,前者去年同比扩招23%达32820人,小鹏则是同比减少了14%至13550人。
激进的扩招带来了运营成本的上升。财报显示,第一季度,相较于同比增加64.6%至30亿元的研发费用,理想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30亿元,同比增加高达81.0%。理想的解释称,费用同比增加的原因之一,是雇员数量增加导致的雇员薪酬增加。
除此之外,理想对超充站的投资也颇为激进。
截至2023年底,理想已建成300座超充站,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川渝四大城市圈。MEGA发售当天,李想还透露,计划投资60亿元,建设超过5000座自营充电站,覆盖全国95%的高速和重要国道。
理想商业副总裁刘杰则在发布会后补充称,对于上述5000座自营超充站,理想汽车的计划是到2024年底先建成2000座自营超充站,其余3000座会陆续建成,目前还没有明确时间表。
扩张的另一面,是理想为了保证销量,不惜主动打起了自己的脸。
4月22日,理想汽车宣布,2024款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及理想MEGA将采用全新的价格体系。其中,理想MEGA降价3万元,目前售价52.98万元;2024款理想L9及L8/L7部分车型将降价1.8万元至2万元。
恰好就在一年前的2023年3月,时值新能源车首次价格内卷,一位网友在李想的微博下留言称“理想会降价吗?”,李想当时的回复是“不会”。
但以价换量的打法,能否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仍然需要打上问号。
一季度,理想的汽车销售收入为 243 亿元,近四个季度最低,甚至产生了 5.8 亿元的经营亏损。作为对比,理想去年同期盈利 4.1 亿元,上季度则盈利 30.4 亿元。
与此同时,理想的毛利率降至20.6%,尽管继续领跑新势力车企,但相比上个季度23.5%的数据已经有所下滑,市场仍在担心二季度的毛利率会持续下滑。
重头开始
随着纯电计划的暂缓,理想L6可能会成为理想最后的希望。
今年4月18日,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理想L6上市,价格下探到30万元以内。
尽管五年前的李想,曾公开表示“磷酸铁锂电池对增程是个灾难”,但面对下调之后依旧遥远的年度销量目标,回旋镖也算合理。
这一次理想L6选择搭载磷酸铁锂,理想汽车动力电池高级总监柳志民的解释是,“理想L6需要面向20万-30万元以内预算的市场,覆盖更广泛的家庭用户,满足超过200公里的纯电续航、中大型SUV动力性等需求,综合考虑后我们选择了磷酸铁锂。”
短时间来看,理想L6并未辜负理想的期待。作为理想汽车首款全系售价跌破30万的车型,理想L6首销期内累计订单已超过4.1万台,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但放到2024年的维度,理想L6想要成为理想的翻盘点,仍然需要时间的考验。
一方面,是理想L6的销量可能带来此涨彼消的效果。汽车之家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9月理想L8上市,理想L9月销量环比下滑9.3%。2023年2月理想L7上市,理想L8和L9的月销量分别环比下滑24.0%和20.1%。2024年4月理想L6上市,理想L8和L9再次环比下滑超过20%。
唯一顶住兄弟车型压力只有理想L7,环比下滑仅0.9%。
另一方面,理想L6不再是没有对手的存在。
不同于此前问界M7与理想L7,从定价到定位,L6将会完全直面问界M7的竞争。
理想唯一的好消息是,4月份的汽车交付数据显示,理想汽车交付新车2.58万辆,超过AITO问界的2.51万辆销量,已经重夺第一宝座。
就算L6足够坚挺,理想最好的结果可能也只是增收不增利,更为现实的问题是,L6的大卖可能将拉低理想的产品定位,从高处下来容易,但从低处上去却很难。
某种意义上来说,“冰箱彩电大沙发”对于理想计既是蜜糖也是砒霜,一方面迎合了国人需求解决了里程焦虑,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理想从未在纯电赛道建立起品牌认知。
都说新能源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当其他造车新势力都在布局下半场的时候,理想还要重头开始打上半场的仗,这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