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柞伯簋:西周射艺纪念杯

在当今世界的体育竞技场上,奖杯作为荣耀与成就的象征,激励着每一位运动员追求卓越,奋力拼搏。然而,将视线回溯至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会发现,在那个青铜闪耀、礼乐盛行的古老年代,同样存在着象征冠军荣耀的“奖杯”——柞伯簋。
图片
柞伯簋,青铜盛食器,西周早期,通高16.5厘米,连耳通宽24厘米,口径17厘米,支座高6.3厘米,支底直径13.4厘米;重2.15千克;容量1.7升。199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滍阳岭应国墓地242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铭文柞伯簋造型别致,敞口、卷沿、束颈、垂腹、斜直矮圈足并配以喇叭形支座的造型。簋体制作精细,颈部饰两组共八个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夔龙纹,腹部饰两组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凸目兽面纹,且在每组纹样的左右两侧配以两个相对称的夔龙纹。耳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耳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圈足上饰凸目斜角云纹,喇叭形支座为素面。
柞伯簋内底部铸有8行共74字铭文,大意是说,八月庚申日这天早晨,周王在都城镐京举行大射礼。柞伯十发十中,成绩优秀,周王便把奖品红铜给了他,并且又顺便赐给他其它两件乐器。柞伯为纪念这一殊荣,特用周王赏赐的这些红铜为原料,铸造了用来祭祀周公的铜簋。这一铭文为研究我国古代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且字体秀丽而又不显孱弱,布局紧凑却又不显拘谨,堪称早期书法珍品。
图片
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其文化精髓部分体现在君子六艺之中。“射艺”作为六艺之一,是古代君子的修养基石,不仅彰显出以射显礼、以射融教、以射育人的社会理念,也承载着追求卓越的竞技精神。
西周时代,时常由周天子督战甚至亲身参与的“大射礼”是射箭技艺的巅峰赛事,隆重程度无出其右。而柞伯簋这一文物,既是对杰出射手荣耀的永恒铭记,也是中国古代射礼文化的实物见证。它古朴庄重的铭文和与现代体育竞技奖杯相似的造型,穿越三千年时光,生动记录着一场合乐共射的“大射礼”,为后人开启了一扇窥视古代风雅竞技的窗口。
图片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西周的射礼是通过射箭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礼仪,按照参与人员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第二种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第三种是“燕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之射。第四种是“乡射”(飨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四种射礼,礼节有别,所用弓、箭、侯(箭靶)、乐舞等都相应而异。
在金文中射礼的举行时间并不固定,大多是在周王巡狩四方或出于其他目的而随时随地举行,规模都不很大。据文献记载,每年的大射礼和乡射礼大都在春秋两季进行,柞伯簋铭文中记载这次大射礼是在八月举行,应该就是秋射。
簋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盛食器,《诗经•小雅•伐木》里有“陈馈八簋”的记载,《周礼•地官•舍人》有“祭祀,共簠簋”的记载,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指出簋是盛放黍稷的器物。多年来考古发现的青铜簋的数量很多,但像柞伯簋这样在圈足之下另附一喇叭形支座的簋,却是绝无仅有的。柞伯簋喇叭形支座以上,就是一件普通的圈足簋,但是加上支座以后,这个簋的造型显得轻盈灵动,极富艺术价值。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