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斯·德瓦尔:他告诉世人,动物也有情感

参考消息网5月23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近日刊发题为《荷兰裔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告诉世界,动物也有感情》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阿纳姆伯格斯动物园的年轻雄性黑猩猩再次大打出手。它们四处奔跑,龇牙咧嘴,尖声嚎叫。有两只打得尤其激烈,直到一只明显获胜,另一只落败。最后,它们高居于同一棵树的不同树枝,彼此相距甚远。年轻的弗兰斯·德瓦尔当时也在场,为写论文观察它们的战斗。这时,令人惊讶的场面出现了。一只黑猩猩向另一只黑猩猩伸出手,好像在说:“咱们和好吧。”不一会儿,它们就摇荡着跳下来,在一处大树杈汇合,拥抱亲吻。
德瓦尔毫不犹豫地按照实际情况把这称为和解。不仅如此,如果这个群体要团结起来并生存下去,和解是关键。然而,这个词却让他的导师们震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主要是记录暴力、侵略和自私。这些都是人类应该超越的“动物本能”。动物不具备相应的情感和理性可以做到既往不咎。
但德瓦尔博士看到那只伸出的手,这永远改变了他的研究。他决心向科学怀疑论者提供他们要求的证据——成百上千项实验、无数小时的视频和大量数据——以证明人类感受的每种情绪其他灵长类动物也都有感受。当他注视一只黑猩猩的眼睛,一个聪明自信的个体反过来也在注视他。
几十年来,德瓦尔主要在佐治亚州的埃默里大学工作,担任灵长类行为教授工作,以他荷兰人的冷面风格发表充满戏谑的TED演讲,不知不觉把他的思想渗入科学主流。他谨慎选择研究的物种: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卷尾猴,前两者的DNA构成与人类仅相差1.5%。如果他能让人们相信,它们更好的本能——利他主义、合作、维和——与暴力一样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且这也是“动物性”,那会怎样?
公平的概念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他灵长类动物也要求平等对待和奖励,他提出的证据被录入一段迅速传播的视频。两只卷尾猴关在相邻的笼子里,被要求完成同样任务:把石头递给一名研究人员。起初,两只猴子都得到一片黄瓜作为奖励。但后来有一只猴子得到葡萄作为奖励。被怠慢的猴子注意到了,表现出不安。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时,猴子暴怒,把它那片黄瓜从笼子里扔出去,摇晃着铁条,拼命想抓住笼子外面装葡萄的碗。这不就是“占领华尔街”抗议么。
政治是他的研究对象擅长的领域,而且以令人惊讶的微妙方式。他指出,一个群体中的老大绝不总是最大或最强的那个,而是最擅长谋划的那个。简而言之,一只马基亚韦利黑猩猩。他在《黑猩猩政治学》(1982年)中阐述了这一切。他写过17本关于灵长类行为的通俗读物,这是第一本。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宣称,所有新任的国会议员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德瓦尔博士1981年初到美国在威斯康星定居下来,10年后在佐治亚州的树林里安家,并在那里为学生举办“猴子之夜”。美国是推动他事业的好地方,但这项事业牢牢植根于他童年时在荷兰钓鱼的堤围泽地:他钓鱼不是为了吃,而是为养着它们,观察它们。虽然他后来开始关注灵长类动物,但他对动物情感的研究却始于火蜥蜴和刺鱼。
除了合作,他还看到纯粹利他主义的例子:年龄太大、无法行走的雌性黑猩猩族长彭妮在其他雌性黑猩猩帮助下越过围栏爬上一棵对,或者一群雄性黑猩猩给一位战败的勇士舔伤口。他看到雄性黑猩猩在雌性黑猩猩不在的时候提供育儿服务,甚至在穿越森林时放慢速度,让小家伙能跟上。最令人感动的或许是一只名叫库尼的雌性倭黑猩猩表现出的明显同情:它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就带着它爬到树的顶端,把它的翅膀打开鼓励它飞。
总结自己的研究,他认为自己把猿的地位提升了一点,把人的地位降低了一点。最高级的人类成就仍然还在,比如他喜欢弹的钢琴曲,这当然需要珍视。但他同样珍视新冠管控结束时看到的场面:人类很高兴能亲密无间地待在一起,看着真实的面孔,彼此触摸——这符合灵长类动物的天性。(编译/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