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边上一排系船石,见证“万里茶道”百年风霜

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朱灿义
湖北宜都市,是长江与清江交汇之处的一座明星城市,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人们熟知的是它全国百强县市的称号,却鲜有人知道在100多年前,它还是“中蒙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
图片
清江岸边的系船石
不久前,“万里茶道申遗办”的专家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宜都清江沿岸有100多个完整的系船石,正是当年茶道航运繁荣的实物见证。
合江楼上一眼望见千年宜都
“两江合流,泾渭分明,清浊相形”,说的就是宜都长江和清江交汇的盛景。在宜都老城的清江岸边,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合江楼,承载着宜都城市记忆的沧桑。
宜都之名与三国历史息息相关,东汉建安十五年,刘备认为此地“宜于建都”。吴国名将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后,曾占领宜都,因此宜都亦有别名陆城。
距合江楼约一里之地,是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的故居。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称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藏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儒。他的《水经注疏》,是近代地理学上的一座丰碑。
图片
杨守敬故居
杨守敬故居面朝清江,二进八开间,三个天井,共占地3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风格为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保存着杨守敬生活的原状。
由此可见,只需在宜都清江边踱行不远,即可感受到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在清江汇入长江的鲟龙湾文化旅游产业园内,投资20亿元的“宋城·三峡千古情”项目即将竣工开园。该项目采取“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的经营模式,深度挖掘并生动演绎三峡文化、长江文化精神内涵,将成为宜昌乃至湖北的文化新地标。
清江岸边系船石牵出航运盛况
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是宜都与“万里茶道”的故事。
“万里茶道”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在武陵山区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交汇地带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以及人员流动的文化线路。
2018年,宜都市成立了“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小组,开展宜都境内万里茶道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工作人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清江岸边的石壁上,还遗留着许多系船石。经专家考证,这些系船石正是100多年前茶叶航运的印迹。
5月15日,在宜都市博物馆原馆长赵平的引领下,极目新闻记者前往合江楼沿岸,目睹了系船石。那是一些在岩石岸壁上凿出的圆孔,孔径约10厘米,正好供货船缆绳穿过,系泊固定。有些系船石上长满的苔藓,有些石孔破缺,写满着沧桑。
图片
始建于唐代的合江楼
距系船石不远处,有一根痕迹斑驳的砖柱涉江而立,那是当年用来支撑货船跳板的。
赵平向记者介绍,自1887年设立宜昌海关以来,宜都几乎同步设立“大茶关”,管理茶叶贸易流通事务。可见,宜都茶叶的繁荣时期至少可追溯到140年前。
在宜都沿江老街,因为茶叶航运的兴盛,许多商业街巷都是与清江垂直的布局。记者穿行于古朴的桥河巷,大信花行、鼎泰恒、茶商仓库等建筑依然留存。青石板路上,隐约可听到客商骡马往来的足音。
“万里茶道”上宜红是最亮明珠
赵平告诉记者,学界所指的“万里茶道”是从中国武夷山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这沿线的中国产茶区都在向国外出口不同的茶叶,而宜都红茶一直是其中的高端产品,当时的目的地主要是西欧发达地区。
为什么宜都在“万里茶道”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水路运输的优势使这里成为了重要的集散地,二是茶叶品质和制作工艺决定它的档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公司将原来的宜红区收购处改建为“宜都红茶厂”,收购恩施、五峰、石门等地的茶叶,制作的宜红茶全部外销到苏联和东欧国家,换取外汇和国内亟需的工农业生产设备。
正因如此,宜都红茶的历史得到了延续。事实上,宜都红茶厂的设备和制作工艺一直留存到今天,被称为活态的工业遗产。
随着“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关宜都与茶道相关的资源、遗迹、茶港码头相继被发掘。而因茶道而兴的茶庄、商铺以及会馆历史,也得到梳理。
每个时代都有商业的风口,这些风口也主导着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色。正如我们今天在抚摩系船石上的风霜时,亦是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