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班彦:小小村史馆,浓缩过往寄托未来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牛玉娇 
5月23日,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蓝天白云下,灰褐色的山峦高高耸立,盛放的花朵争奇斗艳,马路边绿树掩映之下,一座座土族民居错落有致。平大公路边,一座两层的村史馆引人注目。
图片
班彦村村史馆内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牛玉娇 摄
走进展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述说着班彦曾经的历史;一幅幅崭新的图片记录着班彦发展光伏发电、红色旅游产业的奋斗故事。
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小小村史馆生动记录着这个由369户土族群众组成的村落,告别七公里外的沙沟山搬迁到这里定居,从脑山贫困群众变成农家院老板、瓦工、生态保洁员的历程。
图片
班彦村村史馆内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牛玉娇 摄
为了建好用好村史馆,让其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班彦村将过去锅头连炕、粪架子、大板车、石磙、石磨、木轮车、地排车、蒸笼、风箱等生产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来,为乡村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
“各位领导,2015年以前‘班彦’只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困扰着班彦人。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搬出大山天地宽,念兹在兹必有回响,时隔七年,如今的班彦村已成为全国的脱贫攻坚楷模村……”
图片
班彦村村史馆内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牛玉娇 摄
如今,来村史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村史馆二楼入口处,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班彦村的场景,不少党政机关将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教育活动开到了班彦村村史馆。
小小村史馆,时代大窗口,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它将承载着班彦村的“希望”,助力赓续乡村文脉,更好造福村民。
图片
班彦村村史馆内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牛玉娇 摄
编辑:祁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