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苗率提升20%左右 幼苗存活率逾90% 微生物菌有效“唤醒”盐碱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 谢慧变报道)“基于该技术研发的‘极端菌糖酶’复配生物有机肥,经试验示范,棉花等农作物幼苗存活率提升到90%以上,部分盐碱化严重区域亩产增长超过20%。”5月22日,就《新疆极端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育及农用地土壤修复示范化应用》课题,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江凌在新疆农科院作报告时说。
  江凌提到的技术,是由南京工业大学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碳水化合物酶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功能糖产品开发及应用,该研究成果获2023年江苏省轻工协会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技术基于对极端干旱、极端盐碱的土壤采样分析,分离筛选出有益微生物,然后把这些有益微生物充分利用到肥料或者产品研发中。
图片
南京工业大学江凌教授(左)带领学生采集样本。新疆农业科学院供图
  目前该团队研发出的“极端菌糖酶”复配生物有机肥已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奇台县、新源县、莎车县、石河子市等地进行了盐碱土壤修复试验,可将盐碱地作物出苗率提升20%左右,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团队成员陈耀博士介绍,新疆盐碱地多为易于治理的芒硝(硫酸盐),团队开发的“极端菌糖酶”复配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改善新疆盐碱地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其中,耐盐促生菌能够在盐碱地中促进植物的生长;土壤酶能够有效增强土壤肥力;海藻糖可作为保护剂,使得菌剂的存活率和植物的耐盐抗逆性显著提升。
  新疆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具有改良价值的轻中度盐碱地达1.16亿亩,是我国盐碱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世界上盐碱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为了唤醒这一“沉睡”的土地资源,新疆农科院微生物所和江凌教授团队合作,历经十余年,多次深入新疆盐碱干旱区等极端环境进行微生物资源的调查和采样,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收集了超过4000份环境样品。不仅如此,双方利用耐盐菌的精准筛选和高通量分选技术,创建了极端耐盐促生菌种库,有效丰富了我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
  研究表明,一克土壤里有数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包含各种菌种资源,数量最多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真菌。其中,许多菌种是有益微生物。
图片
南京工业大学江凌教授(右)和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静一起查看农作物长势。新疆农业科学院供图
  “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就相当于微生物对人体肠道的作用,部分有益菌能通过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循环的驱动,活化土壤养分、提升肥效、修复和改善土壤,从而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进而实现增产增收。”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静解释。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认为,该技术成果成功实现在新疆等地的盐渍化土壤中示范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幼苗存活率和产量,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这项技术小范围试验取得显著成效,还需进一步大面积推广验证。我们期待更多科研人员、企业能够参与进来。”江凌教授说。
  近年来,新疆通过种植盐生植物、推广有机肥、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等多种方式,缓解土地盐碱化程度,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