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毫克即可致死!疾控提醒:近期不要食用海虹等贝类

近日,“食安秦皇岛”微信公众号发布紧急提醒:近期海虹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超标风险高发,建议广大群众不要捕捞、购买、食用海虹,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
图片
据悉,每年四到六月份,海水中有大量含有毒素的单细胞藻类,被海虹等贝类吃了之后,就累积在体内。这些毒素毒性耐热性比较好,不足以被烹饪消除,海虹等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超标风险高发。
图片
近日,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在山海关区海域采集海虹样品3个,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3个样品均超出正常值,其中抽取的1个样品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最高值超过判定限值的 4.68 倍,存在严重的食用安全风险隐患。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很强
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称海虹、淡菜)和蛤蜊等,主要以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贝类中各组织器官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高低依次是:消化腺>裙边>鳃>性腺>贝柱,人一旦吃了含有毒素的贝类就会中毒。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总共分为4类:石房蛤毒素、新石房蛤毒素、漆沟藻毒素及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发现的最早、毒性最强,其毒力是眼镜蛇毒液毒力的80倍,对人的经口致死量为0.5-1.0mg。
麻痹性贝类毒素水溶性高,易溶于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不溶于丙酮、乙醚等大部分非极性溶剂;通常情况下,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烹调不能改变其结构来降低毒性,但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分解。
赤潮的发生是某些单细胞微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结而成。甲藻类中的亚历山大藻、膝沟藻属、原甲藻属等一些赤潮生物种会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贝类食入或吸附这些有毒藻类,藻类所含有毒物质即进入贝体内并在其中富集。人摄入含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后,毒素会迅速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
当毒素含量超过人类食用安全标准时,就会发生中毒的危险,潜伏期仅数分钟至20分钟。症状开始表现为唇、牙龈和舌头周围刺痛,随后有规律地出现指尖和脚趾的麻木,随后麻木发展到手臂、腿部和颈部,病人可以做随意运动,但相当困难。中毒者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膈肌对此毒素特别敏感,重症者常在2-24小时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中毒后病死率为5%-18%,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根据gb 27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的规定,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限量为4鼠单位/克(mu/g)。
如何预防贝类中毒?
贝类毒素比较耐热,一般的烹调加工不易将其破坏,预防贝类中毒,消费者应注意以下2点:
一、在购买贻贝等贝类水产品时,挑选放心、有保障的场所,大型超市或者正规农贸(海鲜)市场。
二、消费者在赤潮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
怀疑中毒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进行催吐处理,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治疗,确保及早排除体内毒素。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食安秦皇岛微信公众号、上海疾控、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