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之初,蜀地为何动乱,爆发十余万人的起义?

一般而言,到了王朝统治的中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唐朝、明朝等。然而,北宋却与众不同,淳化四年(993年)距离北宋建立仅三十三年,蜀地就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义军占领成都,人数发展到数十万人,差点让北宋丢掉四川。那么,这场发生在北宋初年的起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一、矛盾重重
蜀地被称为“天府之国”,特别是在唐朝,这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人称“扬一益二”。唐朝灭亡后,此地先后被前蜀、后蜀统治。965年,宋太祖派兵灭掉了后蜀政权,将蜀地纳入北宋的统治之下。然而,蜀地的百姓对北宋王朝却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宋军的军纪很差,在蜀地大肆掳掠,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由于宋军的劫掠,甚至引发了蜀地的叛乱,直到966年,北宋才彻底平定了这场叛乱。与此同时,北宋朝廷将蜀地府库积存的财货悉数运往东京汴梁,号称“日进纲”。为此运送“日进纲”,北宋在蜀地强征民夫,采用水陆兼运的方式,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才运完,这更加重了当地农民的负担。因此,许多蜀地的百姓并不认同北宋王朝。
图片
二、揭竿而起
为了进一步搜刮蜀地的财富,北宋朝廷又在这里设立了“博买务”。什么叫“博买务”呢?说白了就是官府收购民间物产的垄断机构。四川物产丰富,盛产茶叶、丝织品等,许多百姓以此为生。北宋通过“博买务”,以低价强制收购民间的茶叶,使得以此为生的茶农、茶商陷入困境。993年,蜀地又发生了旱灾,引发了饥荒,忍无可忍的农民终于揭竿而起。
挑起义军大旗的人名叫王小波,他召集百姓说道:“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因此,许多贫民百姓纷纷加入义军。王小波率领义军攻破了彭山县,杀死了民愤极大的县令齐元振。原来,秘书丞张枢曾到蜀地调查,向朝廷举报了百余位官员,唯独称赞齐元振“清白强干”。但其实,齐元振是个贪暴的官员。所以,王小波在杀掉齐元振后,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图片
三、最终失败
同年年底,义军在攻打江原县时,王小波前额中箭,因伤势过重而死。之后,王小波的妻弟被推举为义军首领。李顺颇有领导才干,他率领义军先后攻占蜀州、邛州等地,并在994年正月十六,占领了成都。此时义军已经发展到了数十万人,李顺在成都建立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运,并派兵攻下了蜀地的许多州县。
然而,李顺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没有派出重兵去夺取蜀地的门户剑门。宋太宗在得知蜀地起义的消息后,立即派王继恩率领重兵前去镇压。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没有经过训练,因此接连失败。同年五月,北宋禁军攻破成都,三万多义军被杀,李顺也就此失踪。到了995年,这场起义彻底失败。不过,他们提出了“均贫富”的战斗口号,对历史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1.《宋史》;2.《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