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创新、融合,解锁潍坊的非遗新生密码

图片
5月22日,非遗传承与特殊教育融合再揭新篇章——在潍坊聋哑学校,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传统工艺工作站揭牌成立,11位非遗传承人被聘任为工作站特聘教师。
图片
这次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设立,是潍坊市文旅局继去年设立残疾人传统工艺工作站后,又一次走进特殊群体的尝试,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探索。此举,不仅有利于非遗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助力特殊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库,也是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潍坊作为齐鲁文化腹地,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拥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从“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到享誉世界的风筝,再到圈粉外国友人的面塑、年画……举凡所列,无一不是一段段传奇与佳话。数据显示,迄今,潍坊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99项、市级427项、县级1682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90名、市级436名、县级2049名。
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项目,潍坊市展现出了卓越的远见与行动力。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创新完善机制、强化保护传承等措施,坚持以用促保,推动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在这些全面、系统、有效的措施下,不仅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有效利用中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永续传承。特别是今年以来,潍坊市委主要领导频繁深入调研非遗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全面研究部署文化遗产工作,进一步展现了潍坊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潍坊非遗保护并非空谈,而是建章立制,长远谋划,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保护措施。组建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全面负责保护区非遗保护和项目建设工作。市政府先后颁布了《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章,明确了保护的目标、原则和措施。市文旅局也积极响应,制定一系列规范文件,为非遗项目的具体管理、传承人的培养、志愿服务活动的推广、项目认定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规范。同时,建立国家、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个人多元互补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非遗规划落地实施。正是在这些法律规章制度的引领下,全市上下积极投入资源,使得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4月20日,在遥远的法国,海滨城市贝尔克正在举行国际风筝节。当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将百米的中国龙风筝放飞天空后,现场观众无不惊叹赞扬,整个放飞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欢呼声。
图片
同样是风筝,连日来,坊子区王家庄子村的三利风筝厂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碌地赶制着订单,蝴蝶、沙燕、龙头蜈蚣等款式各异、色彩鲜艳的风筝即将发货。这些风筝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王家庄子村村民们的骄傲和收入来源。在这里,聚集了200多家风筝企业,超一半村民从事风筝产业。这些精美的风筝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王家庄子村的风筝销量近亿只,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发生在国内、国外的两则风筝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盛况的背后,正是潍坊多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经济发展、现代社会生活共生共赢。
“为了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非遗传承体系。”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高增光介绍,这几年共实施了包括非遗传习、非遗“两创”、非遗传播、非遗在社区建设、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出海等六大工程。
在潍坊,非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更是点亮居民美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将非遗与社区、乡村更紧密地结合,潍坊在30个古村落和非遗项目原发地社区率先推进了非遗社区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保护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更让非遗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非遗的繁荣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潍坊全市已发展风筝、年画等各类传统工艺企业和家庭作坊近2000家,年产值高达206.7亿元,帮助10万多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非遗是活在人民中间的文化传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此,潍坊市积极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推出面向中小学非遗校园传承的“薪火工程”,面向驻潍高校的非遗职业化教育,并评选认定一批非遗校园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和非遗研究基地,编著保护区少儿非遗系列课程,建设产学研教育基地、组织寻根研学之旅主题活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并以展览展示、社交课程、主题展馆、展演体验、文创日用等多种方式走进公众生活。比如,潍坊聋哑学校从2006年起就探索工艺美术课程,并以潍坊本地非遗项目为基础,编写专业教材,建立“非遗课程信息资源库”;以现代学徒制理念为支撑,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以学校、行业、政府为依托,完善师资、行业、实训保障。目前,学校已签约35名非遗传承人等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并开设了风筝扎制等11门课程。用传统工艺技能,帮助聋哑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图片
图片
潍坊还积极推动非遗走向世界,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潍坊篇章。通过实施“潍坊好手艺”世界行计划,潍坊的风筝、古琴、年画、花毽等非遗项目已出海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展演。这些项目在海外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其中,在东京举办的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更是吸引了国内外10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充分展现了潍坊非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文化的传承绵延,就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在今年风筝会期间的潍坊非遗精品展、潍坊市水墨年画展上,一幅水墨画别开生面:威武的水墨雄鸡身上,竟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年画娃娃。这是画家赵初凡与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县级非遗传承人赵立萍合作的艺术作品,水墨画与年画地巧妙结合,可谓古木新花,雅俗共赏,让人眼前一亮。
图片
在潍坊,这样的非遗创新还有很多。“五一”假期,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手工风筝簪花DIY制作”活动,市民们带着用传统风筝制作的簪花,在十笏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近年来,潍坊市组织实施市域特色文创产品提升行动,推出“潍坊市礼”产品200多种,联合传承人、院校、文创公司设计研发非遗文创产品,在高等院校设立非遗产业学院、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中心,提升潍坊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力。而随着风筝、年画、嵌银漆器等数十项非遗项目文创礼品的陆续面世,进一步增强了潍坊非遗市场美誉度和传承新动能,引发人们争相购买。
图片
火爆的场面也蔓延到了线上。每年风筝会期间,潍坊总是能在众多网络热搜话题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潍坊风筝模仿空间站对接”这一话题曾火爆全网,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也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和关注潍坊风筝。
潍坊通过搭建国际风筝会、文展会等节会平台,成功地将非遗的魅力展现给世界。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非遗的传播能量,还极大地拉动了非遗产品的市场经济。其中,“小风筝”就已变成“大产业”,潍坊有风筝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销售额20多亿元,国内外市场份额均在80%以上。在此基础上,潍坊还举办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全国年画传承发展大会、“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潍坊好手艺”文创产品大赛、非遗购物节和美食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的多样性,也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潍坊还创新建立非遗直播基地,并开设了“抖一点世界好手艺”直播间,组织非遗传人抖音直播培训班,推进非遗传播立体化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众多平台和新媒体传播下,潍坊成功地让非遗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引领时尚、破次元的现代产物。
潍坊非遗是时代变迁的见证,非遗与时代也是永恒的话题。在寻找非遗与新时代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上,当下潍坊的做法是非遗数字化营销。
在潍坊,228万移动视频彩铃用户透过手机屏幕,看到了风筝扎制手艺人在一线一竹间,尽显美学和创意,激发了年轻人对潍坊非遗的探索热情。
而在去年9月8日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潍坊非遗虚拟代言人“鸢菲菲”手持的龙头蜈蚣风筝闪亮登场。而她还有4个姊妹,分别是潍坊核雕、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言人。“鸢都五姐妹”让人眼前一亮,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距离。
非遗数字化营销是潍坊在非遗项目体验设施建设的新示范、新成果。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下,潍坊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尝试以动态形象展现潍坊非遗特色成果。打造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XR数字体验空间、非遗数字虚拟体验馆等非遗体验场所。目前,全市12个非遗专题展馆(基地)已完成挂牌,其中新建的潍坊核雕专题馆,正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以动态形象展现潍坊非遗特色成果。
图片
图片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最终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方式、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城乡文化旅游。”高增光说,从非遗与民众生活的鱼水关系,非遗与公共服务的依托关系,非遗与社会经济的杠杆关系,非遗与城乡民生的服务关系角度出发,通过以生态优化非遗环境、以活态推进文化认同、以业态激活创造能力、以常态展现传播成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打造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城乡生活新温度、艺术成果新高度、市场拓展新热度和文旅发展新角度。
图片
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方向、利用是动能。潍坊市通过大力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建立百余个非遗合作组织,发展近2000家传统工艺企业和家庭作坊。同时,推动非遗融入社区治理,培育了17个非遗特色产业村、32个非遗特色旅游村、11个非遗研学特色村,受益民众超过20万人。潍坊市还创意开发了4条非遗体验式旅游线路,并推出了40余个非遗沉浸式体验景区,来自北大附中、101中学等学校的上百万学子来保护区体验学习,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不仅提升了当地文化软实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守护、创新、融合里,潍坊已然找到非遗新生的密码。(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