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相信耿宁说的:美和善是一回事 

《耿宁——人生第一等事》为瑞士哲学家、汉学家耿宁首次出镜、中文口述的独家纪录片,影片已在腾讯新闻上线,本文系文学博士徐霄鹰撰写的观后感内容,在腾讯新闻搜索“耿宁”即可查看完整内容。
其实,微观映像和腾讯新闻联合出品的《中国故知》系列纪录片之一的《人生第一等事——耿宁》是有观影门槛的。作为对中国哲学一知半解且求知欲并不旺盛的汉语教师,我此前根本没听说过片子的主角——瑞士哲学家、汉学家耿宁(Iso Kern),更不用说他的著作《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了。所以,在点开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会看到什么。只是因为答应了朋友要看。
图片
很老的Iso,和妻子丁士萍住在瑞士的山村里。他们的木头房子在山坡上,有一间面朝大湖的书房。他阅读、写作,抬起头,就能看到灰蓝色的湖面、对面的群山、云雾和光影。他还按时出门散步,缓缓地走在如画的风景里,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那时,配乐就像风一样吹过来。一切都那么美好!
图片
幸亏如此,不然我肯定撑不过前十五分钟。对于一个缺乏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Iso的人生和研究领域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就像以前,一听到某人的专业是哲学,我就皱起眉头:那些形而上的理论,有什么意思呢?
到第16分钟的时候,这位胡塞尔研究权威说:胡塞尔也认为,虽然他自己做的都是理论,可是他认为实践哲学,做比知道重要,跟王阳明一样。
他嘿嘿嘿笑了起来,而此后的观影也顺畅了起来。
胡塞尔藏书和四万页手稿的抢救和保护,讲来很有谍战剧的味道。鲁汶大学哲学系胡塞尔档案馆的女教授一边向我们展示珍贵的手稿,一边解释说胡塞尔Couldn’t think without writing,于是,胡塞尔就用速记法来思考!Iso在任职档案馆期间,成为了仅有的几个能解读胡塞尔速记笔记的学者之一。他和同事一起把这些笔记转写成现代德语。这是一个解读天书般的艰巨工程,他们除了解码,还要填补“密码”之间的空白。Iso在转写时,想必感觉自己获得了某种读心术的能力。
图片
多半是因为中文口语还不算最好,也可能他跟胡塞尔一样属于Couldn’t think without writing的一类思想者,老Iso说起话来,有一种找不到词甚至词不达意的窘迫感。但纪录片在视觉、音乐上的处理和剪接,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缺失的话语做了填补和转写。这种优美而宁静的转写,舒展于瑞士的自然和风物中,在某一刻,让我想到治愈系的《小森林》。
图片
沉浸于阅读的快感,与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智的交流,对我是谁、为什么存在的追问……Iso站在很多很多的山峰上,感受到某种终极的幸福。他在哲学中找到了最好的生活和存在方式。这不正像料理之于小森林中的市子?不同的是,他看起来更笃定,仿佛从未迷茫过,如同他的中文名字——耿宁。
纪录片直到快过半的时候,才开始展开介绍耿宁对王阳明的研究。什么是良知?什么是致良知?耿宁把我们所熟知的孟子的性本善解释为每个人都有“往好的志向”,而这一志向,导致了道德意识的产生。我们做好事,或是根据我们的道德意识,意识到好与不好,就是与内在志向的和谐。致良知,就是要成为你所是。人的本体是至善的,可是现实中每个人都有缺陷和幽暗,我们要用一生去实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听耿宁絮叨着这些哲学概念,想起大女儿刚出生时,孩子爸爸在博客里写的一句话:“我们要养育她,帮助她,让她成为她自己”。这句在当时的我读来似是而非的话,却莫名地触动了我,想来就是我与我的内在志向产生了和谐的共振吧?概念与现实发生了连接,如同屏幕上,水墨画里的山水人物与耿宁周遭的湖光山色、花草树木、邻人牛马交织叠化,全都有了一种水落石出的美感。
图片
又过了十几分钟,片子终于点了“人生第一等事”的题。王阳明说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人;而耿宁用大白话说,就是做一个很好的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听起来可真是爹味十足。可是,如果我们原本就是完人呢?我们要做的不过是不断地接近、还原最本真的自己呢?对于《小森林》里的市子来说,人生第一等事,就是发挥食材原来的美味。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当成食材,认真料理自己的人生?这样想着,居然对人生升起了即将品尝到从未吃过的美味一般的期待。
图片
市子在做料理之前,并没有现成的菜谱。她一边做一遍摸索,慢慢知道怎么做,才能把食材本身的美味激发出来。原来,这就是“知行合一”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明白了道理就要去践行”,而是做与知同步。通过做,人们慢慢地知道应该怎样做。做中还会犯错;通过犯错,人们不断完善,明辨是非。
图片
耿宁是个基督徒,他相信人要爱自己,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但他是个非常规的基督徒,在他看来,上帝只是一个道德判断,那就是:你对别人好不好。即使一个人不相信上帝,但只要他对别人好,就足够了。对耿宁来说,是良知、是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教导让我们知道怎么用对的方式去爱。耿宁一字一顿地读出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里的名句:“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王阳明把自己的心放在权威之上。耿宁是一样的。
图片
1980年代初,耿宁放弃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到中国重新开始:学习汉语,修读国学,投身王阳明的道德哲学研究。在中国,他走遍了三山五岳,结识了宗教、哲学界的大家。退休后,他完成了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论解读阳明心学的两卷本《人生第一等事》。2014年,该书的中文版由商务印书局出版,译者是他的中国学生倪康梁。
图片
纪录片的尾声,是耿宁关于好人和坏人的经验之谈。这些经验之谈在我听来,很有些政治不正确。比如他说“好人老了也好看,坏人就是不好看”。但是,如果不这样以貌取人,又怎么判断一个人善良不善良呢?这比评定一道菜好吃不好吃难多了。2011年,加州大学的教授Eric Schwitzgebel发表了一篇引起哲学界争议的论文《The Self-Reported Moral Behavior of Ethics Professors》,他的研究结论是:伦理学教授们的道德水准与常人无异。我倒是很好奇,研究阳明心学的学者会不会拥有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水平呢?
最后一个镜头,耿宁戏谑地对着镜头,对着我,“哈哈哈”了三声,然后走下了绿色的草坡。好吧,老先生,我也没办法知道你是不是好人,正如吃不到小森林里那些好看的料理。但是,我愿意相信你说的:美和善是一回事。
作者简介:
徐霄鹰,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曾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语言文化中心主任。2014年移居新西兰,与先生合作在家教育(homeschool)两个女儿,并成为自由职业者,从事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和写作。 著有《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跨文化交际》、《泰国人学汉语》、《中级汉语阅读教程》等专著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