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交付5栋百米高楼!央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怎么做

在广东珠海,中国建筑旗下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建筑工人们精准地操控着机器,通过数字设计进行标准化施工建造。模块化集成建筑是装配式建筑4.0时代的核心技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将房屋建设90%以上的工序在工厂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着中国经济向“新”而行。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中央企业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在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同时,如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参加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走进新国企·向新而行 智造未来”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国家能源集团、中建集团、中国华能、中盐集团、中国节能、中国中铁等,深入央企生产一线,了解他们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攻坚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央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2023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1.1万亿元,已连续两年破万亿元。
比如,采用上述中建海龙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造房的还有深圳市华章新筑保障房项目。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5栋近百米高楼的精装交付,将为深圳市提供2740套人才租赁住房。这是国内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建设速度最快的高层保障房项目、首个BIM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的模块化建筑项目。
中建海龙科技有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与传统建造工法相比,模块化集成建筑可有效提高建筑品质、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建筑集成、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降低劳务用工、降低质量隐患、降低安全风险、降低污染损耗,满足老百姓对“好房子”的需求。
大国重器的创新步伐也在加快。在深达50多米的地下武汉地铁12号线过江隧道施工现场,“江城先锋号”刀盘徐徐转动。这是由中铁科工和中铁装备共同研制的国产大直径泥水盾构机,直径达12.56米。
图片
图为“江城先锋号”盾构机 图片来源:中铁科工
武汉地铁12号线凌国区间过江隧道全长3.37公里,70%位于水下,根据勘测,凌国区间有约800米长的全断面泥岩地层,这些泥岩就像年糕团一样,容易糊住刀盘,导致盾构机无法正常前进。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盾构机创新性地将刀具改成羊角形状。随着刀具的优化,盾构机掘进速度达到9.6米/天。这一速度,是采用传统刀具的8倍,而这只是工程装备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位于武汉的中国中铁工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由清华大学、中铁科工联合研制的世界首创的掘爆机试验装备已完成空心刀盘掘进、超前预裂处理后空心刀盘掘进和全断面刀盘掘进三种工况下的掘进试验。此外,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桩粱一体架桥机“共工号”、国内首台千吨过隧道单主梁架桥机“陆吾号”……中铁科工不断在特种工程装备领域创新攻坚。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日前召开扩大会议强调,针对当前影响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的问题,增强信心、乘势而上,以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联动,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切实当好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
绿色转型
位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国家能源集团乐东电厂,是海南省首家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电厂,2018年该企业进行了机组环保提标改造,采用多项国内首创技术,实现了生产废水零排放、固体废渣全部回收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乐东电厂在保障绿色发电的同时,还拥有海南最大的海水淡化装置,不仅可以解决厂区范围内全部的生产生活用水,还为周边村镇居民免费提供健康纯净的饮用水。此外,乐东电厂日处理能力达1200立方米的废水处理系统,还在协助莺歌海镇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用于周边瓜农灌溉用水,有效缓解过度使用地下水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带动社会减排。
同样位于海南的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国家能源集团作为该项目的主体实施单位之一,紧扣可再生能源利用、交通绿色化、建筑绿色化3个核心减碳领域,涵盖能源、交通、信息化、智慧化等多个方面,以透水沥青铺设的7个停车场,204台充电桩,66套智慧综合灯杆,100%覆盖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和停车场充电设施,构建了博鳌东屿岛光伏、微风、电化学储能、充电桩等多元素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打造近零碳示范样板,向全球展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技术和实践。
图片
图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 祝嫣然/摄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节能降碳被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江西南昌的中节能晶和科技公司,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一盏盏外形酷似“牛仔帽”的牛仔路灯深受市场用户喜爱。由于采用了独有配光技术,灯具整灯光效提升了15%,穿孔式设计在保证灯具散热效果和光效的同时,更轻、更便于安装。经测算,它与传统高压钠灯相比,平均节电率可达60%。
中节能晶和科技总经理陈昕告诉第一财经,在5G新技术发展与普及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深入推进的当下,中节能晶和科技不断加大对数智化软硬件产品的研发投入,持续迭代升级城市智慧照明运营管理平台,并将其成功应用在南昌以及安徽马鞍山、浙江瑞安等地相关领域,满足城市道路照明建、管、养需求。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王晓光表示,从单纯的灯杆到形成集照明、市政监测、应急指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合杆,极大提高了公共设施的综合效应、集约效应。智慧合杆的使用也为其他地区的5G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运作模式,从路灯这一小切口找到了大应用面,创造了大效能,搭建了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数字基石。
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答案是必须深化改革。
日前在株洲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上,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表示,要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强劲的新动能。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国资国企持续推动市场化机制改革走深走实,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不少中央企业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比如,中国中车集团通过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建立协同研发机制并单列专项奖励等措施,强化内外部跨企跨域联合研发,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国家能源集团健全容错免责机制,对推广首台套造成的经营亏损经认定后予以减免,对创新偏差、探索性失误依规豁免责任。
王宏志强调,要按照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重新审视、调整优化改革组织推进的方法路径和具体措施。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特别是围绕跨区域、多主体的重大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等重点改革任务,搭建更多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平台,增强工作合力。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