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向上的奇迹》,你就悟透了“吸引力法则”

宇宙间有一个神奇的“吸引力法则”。
当你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而在《向上的奇迹》中,作者马歇尔以“正向力”的说法,深入地阐述了这个概念。
马歇尔被《泰晤士报》和《福布斯》,联合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5位商界思想者之一”。
他所写的《向上的奇迹》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备受好评,被翻译成了14种语言。
书中提到,他接触过众多成功人士后,发现这些人都拥有一种强大的正向力。
所谓正向力,就是我们对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所保持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积极精神。
生命中的很多事,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你我的信念,遵循既定的规律。
读懂《向上的奇迹》,你就能悟透吸引力法则,过上更理想的生活。
1
一个人生活的好坏,取决于正向力
在书里,马歇尔提到了两位朋友的故事。
第一位名叫鲍勃,是一名家庭法律师,经常办理离婚和监护等案件。
在这个领域,他每天不是听愤怒的夫妇吵架,与敏感的孩子沟通,就是跟咄咄逼人的对手打交道。
一向不喜欢激烈对抗的他,很快便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愈发厌恶工作。
他向马歇尔吐槽压力太大,马歇尔建议他:要么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个性更加强势;要么改变环境,转到其他法律领域,重新培养客户。
可鲍勃什么也没有做,只是日复一日地唉声叹气,逢人就抱怨自己选错了行业。
结果,他在法庭上的表现越来越差,名声逐渐变得糟糕,来找他的客户也越来越少。
第二位名叫威尔,立志要在杂志业做出一番成绩。
但他不幸赶上出版业没落,刚工作6个月就被解雇,此后长期失业。
面对如此糟糕的状况,也许有人会陷入自我否定,还有人会一味地大发牢骚。
威尔却没有沉浸在负面情绪里,他很快就打起精神,决定转行当律师。
司法考试的难度很大,身边的人也不看好他,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实现目标。
他信心满满地查阅资料,报考法学院,并专心在家备考。
最后,他顺利考上法学院,毕业后找到了收入更高、前景更好的工作。
马歇尔认为,拉开两者之间差距的,恰恰是正向力。
同样是碰到事业瓶颈,前者怨天尤人,在泥潭中越陷越深,后者却乐观向上,摸索到另一条出路。
人生在世,谁都免不了会遇到工作不顺的难题、生活坎坷的考验和烂人烂事的消磨。
无休止的抱怨,负能量的牢骚,只会为你召唤来更可怕的厄运。
而当你习惯正向思考,积极看待问题,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扭转困局。
恰如吸引力法则中所讲: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
一个人的生活或好或坏,皆由自己的心念决定。
无论你正经历什么,只要始终心怀阳光,向外散发正能量的磁场,自会引来源源不断的好事。
图片
2
你的正向力有多强,人生就有多幸运
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读了很多书,依然解决不了现实中的困惑,就抱怨学习没什么用处;
每天坚持早起,生活却一直没变好,忍不住怀疑自律的意义;
工作之余学习技能,却怎么也看不到进步,便责怪自己不够聪明……
这些消极的念头,会一一汇聚成负面的漩涡,将本该属于你的好运越推越远。
人的心与身之间,冥冥之中存在某种联系,你所抱怨的、所相信的,都会一一发生在你身上。
在《向上的奇迹》中,马歇尔讲述了钢琴家艾灵顿的故事。
艾灵顿的乐团早年爆红过,可随着人气下滑,逐渐沦落到在室内溜冰场伴奏。
有一回,艾灵顿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去音乐节表演的机会。
可他刚一上台,观众们便嘘声一片,甚至纷纷起身离开了现场。
面对如此尴尬的一幕,艾灵顿竟坦然自若,丝毫没有打乱自己的节奏。
他一心沉浸在演奏中,以最饱满的状态,诠释着每个音符。
在他的带动下,乐团成员也卖力弹奏各自的乐器,现场气氛逐渐变得火热。
原本打算回家的观众,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情不自禁地伴着音乐跳起了舞。
一曲终了,大家意犹未尽,请求他多演奏几首,并在台下不停呼喊着他的名字。
这场意料之外的成功演出,引发了巨大轰动,艾灵顿也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当时,各大报纸头条评价艾灵顿“幸运”,仅凭借一次演出就能意外翻红。
但实际上,真正帮助他的不是运气,而是他自身的正向力。
乐队沉寂期间,他从未想过放弃,依旧勤勤恳恳地创作,日复一日地练习。
他还不惜自掏腰包填补乐队亏空,四处争取演出机会,并为成员们加油打气。
每一次登台,他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将自己积极的信念和态度传达给大家。
而他的正念,最终也打动了整个宇宙,这才换来逆袭的奇迹。
想起荣格说的一句话:“人们的潜意识指引着人生,但人们认为那就是命运。”
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都遵循着吸引力定律。
当你特别想做某件事或达成某个愿望时,这份信念就会化作内在的驱动力,推着你不断靠近目标。
这意味着,你过的每一种生活,都是与你内在能量相匹配的外在显化。
受了挫就一蹶不振,势必一辈子都甩不掉霉运;碰到坎也积极前行,思维越正向,人生就越好运。
不要高估磨难和坎坷的威力,也别低估坚持与相信的能量。
纵使跌入阴沟暗渠,也能乐观向上,便能在命运的眷顾下找到方向,重回山巅。
图片
3
修炼正向力,才能吸引向上的奇迹
书中说,马歇尔年少时,在学习成绩、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表现都不突出。
但他没有为此感到灰心,而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各种活动中。
几年后,他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不到30岁,他获得博士学位,进入知名大学工作。
40岁时,他又转行做起高管教练,辅导企业领导者,并创作了40多部畅销书。
发自内心的正向力,促使他积极面对一切,亲手创造出了更好的未来。
说到底,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那么我们该怎么创造正向力,驾驭自己的生活呢?
书中,马歇尔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 清过往,以当下状态评价自身。
马歇尔有个客户,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管。
十年前,他刚升职时,由于没有及时关注客户,导致一笔大订单告吹。
从那之后,他认定自己不善于跟进,遇到重要客户时总是不由自主地紧张。
可通过他的下属和同事,马歇尔了解到,他的工作非常出色。
只是他依然困在过往的失误中,对自己做出错误判断,甚至没有勇气争取进一步晋升,这才导致了他这么多年来的碌碌无为。
受困于过往的人,会在抱怨与挑剔中萌生负向力,将自己的生活拖入暗无天日的深渊。
那些成功人士,却不会被过去奴役,也不给自己设限,而是随时重新审视自己。
比起过去的挫败和荣耀,他们也更关注现在的状态与未来的目标。
当一个人学会放下过往,专注当下,相信自己会有所改变,命运自会往好处走。
2. 找搭子,以外界压力维持自律。
马歇尔反复强调,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就是请勿单打独斗。
多年来,马歇尔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吉姆,每天都在固定时间通电话。
他们会相互提问几个问题,比如:有没有对妻子做些体贴的事?花了多少时间写作?体重是多少?
通过相互督促,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没有丝毫懈怠。
两人都保持着健身习惯,与家人的关系愈发融洽,在事业上也不断进步。
一个人的自律,往往都始于他律。在外界的关注与约束下,你会有意无意地控制自身言行。
人生来便有惰性,没有外界压力的束缚,很容易沉溺于享乐,事事得过且过。
而他人的监督,则像一条鞭子,能唤醒你心底的正向力,时时刻刻激励你前进。
久而久之,你会从他人的注目中获取动力,于正向的反馈里受到鼓舞,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习惯。
从今往后,试着找到愿意陪伴你、监督你、与你一起成长的搭子。
对方施加给你的适度压力,会刺激你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
3. 贴标签,以成功经历增强自信。
书中有句话说,人的声誉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马歇尔举了一个例子:
假设你某天接到一项任务,要在一次会议上当众做报告。
你全程没有被打断,也没出现失误,报告的内容也足够扎实。
那么人人都会记住,你是一个善于公开讲话的人,知识面广,控场力强,表达清晰流利。
即使你不去刻意争取,也能吸引来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甚至被推上更大的舞台。
人是社会性动物,注定摆脱不了来自外界的评判。
与其由他人来定义自己,不如主动展示过硬的实力,分享光鲜的瞬间。
去找找自己在做人做事上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鲜明的标签。
从生命中提炼出的每个高光时刻,既能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也能增强你自身的信心。
这股正向力,会驱使你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种成功,最终蜕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图片
4. 立人设,以明确目标塑造自我。
马歇尔认为,人之所以会不断地丧失正向力,是因为缺乏坚定的使命感。
只有学会给自己设定准则和目标,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才有可能心想事成。
马歇尔的咨询者芭芭拉,是一家营销公司的主管,常因开会太多而感到焦虑。
在马歇尔建议下,她设想了更理想的工作方式:时间、地点自由,也没有会议困扰。
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她很快便转行做自由职业者,摆脱了无休无止的会议。
几年后,她还当上老板,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且从不要求员工加班或开会。
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她获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改变与进步。
《力量》中说:
想象力就是一个人灵魂的创造力。一个人如果长期扮演自己心中的角色,不久之后理想就会实现。
很多时候,潜意识就像是一台录像机,会把我们心中所想的事物重现出来。
只要你敢想敢做,宇宙就会接收到你发出的强烈信号,助你实现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
学会立好人设,找准定位,当你发自内心地渴望成为什么,未来就有可能按照你的想象来构造。
《向上的奇迹》中有句话说:唯一能够决定你的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人就是你自己。
吸引力法则也指出:思想也是一种力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磁性。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和事。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本质上都是自身内心的映射。
心态悲观,就会觉得生活处处都不如意;想法积极,则会发现周遭都洋溢着希望。
丢掉负面的情绪,激发正向的能量,你余生的每一天都能蓬勃向上。
点个赞吧 ,从现在起,试着相信奇迹,我们迟早会看到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