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改变一生的“捡砖头思维”

图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作者:洞见yebo
俞敏洪曾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个“捡砖头思维”
小时候,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兼瓦匠。
每次干活期间,或走在路上,只要看到废弃的砖头,父亲都会一块两块地将它们捡起来,然后带回家。
久而久之,他们家院子里就堆满了小砖头。
当时的俞敏洪,对父亲的举动始终困惑不解。
直到有一天,父亲拿起工具,在院子里开沟挖槽,说要砌一间房子。
这时,父亲平时捡的那些砖头派上了用场。
那些一块块的砖头,看似毫不起眼,最后竟积少成多,变成了一间漂亮结实的房子。
俞敏洪非常震撼,从那以后,这件事一直激励着他。
无论上学还是工作,他都从小事做起,日复一日地努力,最终他考进北大、创建公司,一步步改变了自身命运。
想起罗振宇说过一句话:“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
所有好的人生,背后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与付出。
那些你读过的书本,做过的习题,学到的技能,可能看似微不足道。
可只要坚持下去,将这些“砖头”一块块捡起来,总有一天,你也可以筑起一座坚固挺拔的人生大厦。
1
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
生活中的失败者,通常都有两大明显特点。第一,总是幻想不劳而获;第二,总是半途而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永远不会取得任何成就。
媒体人杨明远曾讲过一个故事。
前几年,杨明远开始涉足短视频领域,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他的一个发小听说了此事,非常羡慕,便跑来向他求教。
发小这几年一直在家待业,杨明远有意拉他一把,便给他推荐了学习教程,还将自己的全部心得倾囊相授。
此外杨明远特意叮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至少要半年才能看出成效。
发小全都答应下来。
回去后,发小立即买来设备,开始认真地看网络教程,学习拍摄、剪辑、后期……
没过几天,他就觉得课程太多了,便选择倍速观看;
后来他又感觉学得太慢了,就去网上搜各种速成方法。
过了半个月,他感觉学得差不多了,就拍了几个视频,发到了平台上。
然而一个星期过去,看到浏览量还是个位数,他就泄气了,懒得再做下去。
现在的发小,早已经卖掉了设备,关闭了账号,又回到了之前的老样子。
《智慧书》中写道:
许多人,一心求快。他们胃口很大,想在一日之中吞食汲取的养料,实际上一生都难以消化。
他们总觉得成功在望,事事匆忙急促,结果呢,往往欲速则不达。
做任何事情,你越是心浮气躁,想要速成,就越是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正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你努力踮起脚尖想站得高,结果反倒容易跌倒;总想迈着大步往前冲,往往走不了多远。
凡事急功近利,想取巧走捷径,最终都难免一事无成。
图片
2
科学家谷超豪说:
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留意有扎实的基础,要留意温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世间万物皆有规律,成长本来就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你只有脚踏实地地前行,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一步一步地抵达想要的目标。
作家马慧娟因为家贫,初中就辍学了,在家务农。
但她心里,却始终有一个文学梦。
在种田、养牛、照顾孩子之余,一有时间她就坐下来看书。
后来,马慧娟买了部手机,开始在手机上写作。
干农活间隙,她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她坐在屋檐下写;有时半夜醒来,趴在炕头上写……
十多年间,马慧娟按坏了13部手机,零零碎碎敲出上百万字。
长年累月的写作,锻炼了她的文笔,极大地提升了她的创作能力。
2010年,马慧娟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正式踏上了作家之路。
如今的她,不仅加入了宁夏作协,还出了5本书。
老话说: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在人生路上,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专注付出,终能有所成就。
看过数学家张广厚的故事。
60年代初,从北大毕业后,张广厚进入了中科院。
当时很多同事都想着如何提职称,他却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
有次他看到一篇论文,觉得很有价值,于是复印下来,反反复复读了半年之久,直到完全消化。
由于多次翻阅,纸张泛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你简直就是在吃书。
然而正是这份长期的积累,使得张广厚成为当代著名数学家。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生就如同拉弓,你蓄力越久,走得就越远。
在这个普遍追求速成的社会,不妨沉住气,专心打磨基本功。
当你经过了时间洗礼,在沉潜中锤炼出真正的本事,自然会迎来属于你的机遇。
图片
3
一张足够大的0.04mm普通纸张,将其反复对折64次,大概会有多高?
可能很多人觉得,一张薄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纸,再怎么折,10米、20米已经是极限了。
可实际上,计算一下你会发现:
其高度能达到7378697.6294838 万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才38.4万公里。
这就是长期积累所能达到的力量。
华罗庚曾说过: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裂缝来;
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能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人生由平庸跨越到非凡,也都是积累的结果。
俞敏洪不止一次地讲过,自己并非一个有天赋的人。
高中时,他的英语非常差,两次高考落榜,他都是败在英语上。
俞敏洪没有泄气,他参加高考补习班,坚持死磕。
他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背课文、做习题。
就这样雷打不动地坚持了一年,他把所有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把所有试卷都刷了好几遍。
1980年,俞敏洪第三次参加高考,终于圆梦北大。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时,曾立志要成为全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
于是他买来各种词汇书,开始背单词。
每天他都像魔怔了一样,一个人走在校园里,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诵着。
靠着这样一点点地记忆,5年里,他记住了8万个单词。
正是持之以恒的积累,让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并最终靠自己的才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庄子·逍遥游》里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水的聚积不深厚,就没有足够的浮力托载大船。
人也是如此,你若是积淀不够,就无法托举起自己的人生。
天赋与运气只是加分项,真正能帮你脱颖而出的,永远是日常中的那些点滴努力。
当你能静下心来默默修炼,不断积蓄、改变,命运总有一天会垂青于你。
俞敏洪说过这样一句话:
金字塔如果拆开了,其实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砖头。
但也正是这些三五成块的砖头集合、凝聚在一起,才成就了它的巍峨与辉煌。
很多时候,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迎来质的飞跃。
你的付出,或许一两天看不到结果,但长此以往,它必然会带来丰厚回报。
学会“捡砖头思维”,默默修炼,每天收获一点点、前进一点点,串起来就是闪亮的一生。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