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学生角度体会人文麻醉

  【编者按】
  医学的对象应该是整体的全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理应成为医学的有机部分。这一认知为叙事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医生,正学会用更多维的角度,去观察患者,并理解患者,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那么,在人文关怀更浓的医疗氛围中,医务工作者又有哪些新发现、新收获?医患之间的温情又应该是怎样的?让我们跟随临床医生的笔尖和心间,共享他们的感悟。
图片
傅玉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提到手术室,呈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大多是:紧张的空气、严肃的氛围、患者恐惧的眼神......手术室是最容易让患者感觉无所适从的地方——不可预知的手术结果、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的陪伴,种种因素让患者“谈手术色变”,然而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麻醉科手术室早已是另一番景象。慢慢的也让我懂得了,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医术,还需要安慰和对医生的信任。
  那是上周发生在麻醉科的故事,23岁的产妇小罗怀孕28周时被诊断为早发型子痫前期,该病对孕产妇及围产儿的威胁均比较大,这意味着她孕期和生产的每一步都将如履薄冰。小罗在接受系统治疗的情况下还是在怀孕33周时因为不能控制的高血压(最高时达到218/131mmHg),不得已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妇科二病区和麻醉二部的医疗团队,用精湛的技术和深沉的善意,为她和宝宝铺就了一条通往平安的道路。麻醉二部魏来主任接到手术通知后,决定亲自为小罗实施麻醉。
  面对产妇飙高的血压,魏来主任表示,急诊手术中,麻醉医生只能快速的了解病人之前的病史,很难对她的情况完全的了解,产妇一直在说头很痛,身体一直动来动去,不能平躺。剖宫产本来就容易血压波动,如果再发生一些意外情况,病人就很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或者是抽搐,从而影响到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为保障产妇安全,魏来主任和他的团队全力以赴,最终,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小罗顺利生下了2.0千克的女婴。胎儿被顺利取出,魏来主任为小小勇士放了一首生日快乐歌,当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和轻柔的生日快乐歌声同时响起时,不光是产妇妈妈,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感动了。这份感动不仅传递给了患者和家属,也激励着在场每一位医护人员,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守护生命、传递温暖的道路上。
  我从学校跨入到麻醉工作岗位已经有快两年的时间了,“气管插管、动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对我来说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我从未想过这些对于患者来说是充满恐惧与陌生的。但在这期间让我心态发生转变的,是前段时间魏来主任与大家一起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当手术患者的整个流程,魏主任回忆道:当天早上,坐在摆渡车里,前往手术室,看着身边的医生,虽然都是同事,但那一刻我也不自觉地感到害怕。第一次觉得这无比熟悉的场所在另外一种视角下竟是如此不同。 
  “原来即使只少吃一顿饭肚子也很饿,手术床真的很窄,转运车和手术床突然移动的时候心里真的很没有安全感,麻醉机的一次性面罩塑料味真的很重,扣面罩时真的会有呼吸不畅和窒息的感觉……”魏来主任说:“对病人来说,专业准确地解答疑问很重要,但与每位躺在手术床上的患者共情更重要。技术让医生在医学领域走得更远,但共情的能力可以让医生与患者走得更近”。
  虽然分享会不长,但在场的每个人包括我都听得很认真。我也受益匪浅,作为医护人员,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病人的身体,更是治愈他们的心灵。每一位病人都值得被关爱、被尊重。尤其是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刻,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医患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让患者当孤勇者!”魏主任总是在科里告诉我们,患者做手术好比孤身走夜路。如果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夜晚一片漆黑,不知道地面是水潭还是泥坑,谁都会害怕。医护的工作就是带着一盏灯,陪着患者走夜路,帮助他和他的家庭,度过这段苦难和考验。
  我想,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并不是单向的付出,这是个相互疗愈的过程。我们身为麻醉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给病人以足够的尊重和同情,寻求与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尽可能人道地满足病人及家属身体的、心理的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麻醉医学充满着人性的温暖。
  这些经历,也更让我坚定地相信:人文关怀,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只要我们精心呵护,便一定能长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麻醉科二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