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 “非遗”手工课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非遗传承人白霖在教同学们制作北京鬃人。鬃人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特色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天,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举办“承公诚勤朴·赏京彩京韵”传统文化游艺会,邀请8位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展示非遗制作技巧,讲述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带领同学们现场体验制作北京鬃人、点翠、面塑、兔爷、风筝、京剧脸谱、蜡果、糖画等传统手工艺品,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同学们在学习制作北京鬃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中部位于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涛贝勒府”内,其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辅仁大学附中。校园里现今仍保存着约3400平方米的古建筑,古树参天,往昔风貌犹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两名同学在把玩北京鬃人。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的影响而诞生的一种手工艺品,通常用泥、纸、秫秸、棉花等材料制成。鬃人以两三个人物为一组,构成戏剧场面,故又被称为“盘中好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同学们用人造羽毛体验点翠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同学们在绘制脸谱图案的风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同学们在体验做面塑,非遗传承人向一名同学展示用面团做成的“假山”置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同学们用人造羽毛体验点翠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北京民间工艺风筝大师罗焕文(右)在教一名同学制作手工风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同学们在围观非遗传承人制作糖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非遗传承人宁丽君在教同学们制作兔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上,两名同学拿着糖画合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图片
5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传统文化游艺会即将结束,两名同学拿着刚刚做好的风筝准备回教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