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了,第二张专辑终于来了?周深,快成了华语歌手的“绝唱”

文|令狐伯光
3月31日,周深第二张全新个人专辑《反深代词》专辑先行曲《蜃楼》全平台上线。
前段时间MV上线了,然后5月19日解锁上篇6首歌曲,因为周深在当前华语歌手的热度,上线过后自然大火了一把。同时有粉丝和《流浪地球》剪辑视频,得到郭帆的评论还上了热搜,不管如何,周深7年后终于发行第二张专辑了。
图片
那么,你要问我个人如何评价呢,我的评价是还不错。外国制作人作曲和制作,带有一定先锋元素的电音歌曲,歌曲内容也不局限于华语乐坛常见的情情爱爱,这种不是华语乐坛情歌芭乐,还有寻常和弦套路的主流流行歌曲,当然值得鼓励了。
但是问题就来了,因为周深当前的人气,知名度和二专带来的声势。这首歌曲的热度肯定会不错,年度专辑或者歌曲(看后续歌曲如何),或者都能上上榜什么的。但这首歌曲基本上可以确定不会有多高传唱度。
图片
有人说周深的唱功歌曲传唱度天然困难,但他也有《大鱼》《若梦》《化身孤岛的鲸》,包括很多翻唱歌曲的热度。
某种程度上,这首歌曲确实和《流浪地球》还挺契合的。大概它就挺像《流浪地球》的宣传曲《人是》那样,歌手技术好,歌曲水平不错,但需要内容去承载,否则很难像以前那些流行歌曲一样火爆。
周深二专还没有全部发表,其它歌曲如何还不清楚,其实这也挺像现在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没有衰落?是的,它反而越来越好了
图片
我个人是边写文章,边听音乐的人,结果就是每日推荐就能聆听到无数优秀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还是欧美的,日本的还是其它国家的。
我想说的是:或许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独立审美艺术品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个人在音乐审美之路上的黄金时代却从未过去,它只会随着你的聆听越来越丰富和发达,因为音乐和其他很多事物都一样。
你想要得到它,你想要获得他,你想要解开他,你也得拥有相应的能力。
图片
单纯的歌曲我们听腻了,那纯粹的器乐音乐呢?单纯的器乐听腻了,那体型更为发达的交响乐呢?当然,以上只是纯粹理论探讨,我并没有强迫的意思,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听与不听完全在每个人自身,但我们真的听得足够多吗?
此外,在我看来艺术创作新时代可是远远没有过去,反而已经来临,随着网络和设备的普及,更多的人得以进行创作,这是好事。艺术无法脱离时代,有没有过去黄金见仁见智。至于好的作品被埋没确实有,希望这些作品未来能够得到更多发展空间。
图片
音乐和听音乐是互动性的,但绝大部分人并不会去思考音乐,只是单纯的接受输入。
那么,群体是可以去“洗脑”的,就如同人类输入流行的音乐去训练AI似的,传播量广大但却并不依靠自身优秀品质而形成“自然传播”的音乐也“训练”了听众。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这点在黑人文化中真是淋漓尽致,还有很多非洲部落里独特的“节拍语言”,包括诗歌,歌剧,这种艺术级的信息交流形式。那么音乐也是有“语法”的,也是有创作技巧的,是能形成独特风格的,能抒发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
图片
媒体从纯音乐,到添加歌词,到添加画面,到添加剧情等等要素的加入,激活人类情感的要素不再单纯的只是音乐要素了。那么,人类就可能会代入了一种“爱屋及乌”的评价系统。让人喜欢这首歌的也许并不是歌曲本身。
可能是歌词、是MV、是故事,或者单纯的就是因为是周深。
我个人感觉大家眼中华语乐坛的辉煌,一离不开文字的力量,二离不开朗朗上口的曲子,还有动人的声音和走心的内容。结果就造成往往技术不重要,编曲不重要,制作不重要,音乐风格也不重要。
图片
现在的歌词太素了,没什么内涵,短视频时代下文字已经不是主要传播信息的载体,画面已经定型,信息已经最直接传递给你不需要再次加工和处理,想象能力已经被固化了,在畅想的情况下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在一切都是固定的情况下人是不自由的,会压抑、会失去兴趣。
音乐蕴含的力量需要大脑二次处理和想象,好的音乐其中的情感、画面感、和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图片
世界地球村的融合下,中国文字文化也被淡化了,文化也被刻意淡化了。保存信息不需要文字的博大精深,直接给你画面了。
我可以明确的说,近几十年华语音乐在多元化。毕竟在20年前可能大家听音乐的选择范围远远没有现在多,因为随着音乐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在当代,我们不仅会选择传统意义上的流行,还会选择当代新兴的音乐类型。
图片
例如:朋克、另类、独立、电子、工业、情绪、浩室、实验…(种类多得说不完)。
流行音乐仅仅是华语音乐一个冰山海角罢了,根本不能代表当代音乐审美。我们年纪差不多40岁的音乐鉴赏老师说过:“感觉当代年轻人比我们当时接触的音乐要多元且进步好多好多”,所以“黄金时代”也并没有过去。
新歌和《流浪地球》适配?周深证明了,华语乐坛为何衰落
图片
总会有人说那些歌曲复杂,不走心,没有传唱度,就像这次周深二专先行曲《蜃楼》一样。
这个时候,是不是马上会有人说:那你去听《学猫叫》喽,音乐排行榜那些神曲喽。
当代热歌榜单的数据本身不具有参考价值,相比十几年前,短视频还有偶像文化的兴起使得部分热歌多少都会存在资本的操控,例如:媒体对于音乐的滥用、粉丝刷数据等等。这些音乐是否本身能被音乐爱好者所接受这是另一码事了。
图片
为什么热歌榜单越来越难看:因为当代音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热度大且庸俗音乐就是服务于大众,大家就喜欢那些所谓庸俗的流行音乐(或者说榜单上的音乐),因为旋律简单,唱起来也很顺口,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们感觉很爽。
问题在于,一旦这些人向深处发掘自以及通过他们对于音乐的探索,他们的音乐审美提高,也会摒弃这些庸俗、缺乏新意的音乐,逐渐追求多元化的音乐类型,本质上来说就是从集中趋同走向发散多元的过程。
图片
其实审美能力高的听众很多,但正是因为高质量音乐变多,可供听众选择的范围过大,才产生了这种表面上“好歌没人听”的现象。但是如果在十几年前,这种探索音乐的过程就会少很多,也很难出现我上述所说的现象。
某个角度来看确实是音乐界限貌似快看到头,但就音乐风格来说,国内大众的音乐认识范畴还是太窄,有很多超乎“常识”甚至难以接受的东西,流行音乐本身也不是固定风格,会有很多其他元素融进去相对降低很多门槛(像现在很多或多或少有电子音乐的元素)。
图片
绝大部分人还是“被动式”听歌,资本占绝对的主力,又相互影响。
其次科技在发展,像电子音乐的大发展离不开pc音乐软件各种软体的革新。哪怕现有的东西不断不同组合,也足够探索很长时间了。
华语乐坛早就变了,十几年前音乐爱好者入门时,所听的音乐可能是70分,后期探索后可能是80分。当代入门爱好者刚开始听的那些音乐是50分(正好是那些榜单上庸俗的音乐),但通过后期探索音乐审美提高后,可能听的是95分的音乐。
图片
我们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提高我们音乐审美:多听(接触的音乐类型尽量多元化)、细听(尝试着去赏析、解析音乐)、实践(接触乐器、学习乐理或者了解作曲等等)
网友说的华语乐坛衰落,更多的是指2010年之前“流行音乐黄金时代过去了”,但其实就我浅薄的音乐史知识来说,又有哪个时代是真正的音乐的黄金时代呢?
图片
这是我们大众并不了解的,许多人在抱怨华语乐坛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试问自己,针对“音乐”这一领域,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去探索与了解(并无恶意,只是纯粹就事论事想要探讨音乐的聆听空间)。
我们能发现多少优秀的创作作品,又能发现多少能够打动自己心灵的作品。
全世界的流行音乐,我们不说欧美流行歌曲、那日本、印度、韩国和中东等等国家音乐,毕竟不同背景有文化隔阂?单独就出现的华语音乐大家又听了多少?还是更多人只是限于自己所谓“音乐视域”的一隅观天,凭借并非十分认真的聆听感受便下出了结论呢?
图片
许多音乐风格在很多年前经存在了,就像周深《蜃楼》的电音早玩烂了,这并非是当下时代的产物,但这些歌曲难道不好听吗?难道好听的歌曲一定要朗朗上口?需要传唱吗?
当我们感叹当下华语音乐不好听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究竟是华语乐坛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如果只是等着这些有些名气的创作者一首首创作再等着大众传播告诉你。
这里有一首歌很好听,我们聆听到打动我们歌曲的次数当然少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