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毛主席对杨尚奎夫人说:你这个名字不好,违反辩证法

毛主席谈吐风趣,性格幽默,在生活中喜欢和群众打成一片。每次与陌生人见面,他总是会好奇对方的名字的由来,并试图去探究那个名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于是就带出了许多趣闻。
图片
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名字而引发的。事情发生在一九五九年三月,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
当时江西省主席杨尚奎带着夫人水静,一起去沪上开会。某一天晚宴的时候,水静被安排坐到毛主席附近的座位上。
水静在江西工作的时候,曾经见过毛主席几次面,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说话,现在终于有了机会,但是她却不知道怎么找毛主席搭话。
刚好这个时候,时任农业机械部部长的陈正出面帮了水静一把,将她带到毛主席的跟前做了个介绍。
毛主席一向尊重女同志,听了陈正的介绍,他马上站起身来,礼貌地和水静握了握手,请她坐到自己旁边的座位上。
彼此落坐以后,水静不知道该起什么话头子,这时又是毛主席主动问起问及水静的家乡是哪里。
水静本来是安徽人,一九四八年后一直在江西工作,她的丈夫当时也是江西省的省长。当时水静本想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地点,于是随口提到了江西。
图片
不过毛主席没等水静把话讲完就说:“你知道吧,江西、湖南是亲戚,所以湖南人叫江西为老表……你们江西人行呀!”水静见状也不好打断毛主席的讲话,只能静静地听他说下去。
结果,毛主席接下来就给水静讲了一段关于“江西道士许真君”降服湖南孽龙的传说。毛主席讲得眉飞色舞,讲完了故事还一直夸“江西人就是厉害”。
水静当时本来还有一点紧张,担心自己在毛主席面前讲错话,现在听到他讲的这则故事,精神一下子就放松了,也跟着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
接下来,毛主席就开始问水静的名字是哪两个字。水静回答:“姓水,江水、河水的水。”当时毛主席就有些诧异地说:“啊,还有这个姓啊?”
原来陈正向毛主席介绍水静的时候,毛主席虽然听在耳朵里了,心里还一直在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姓氏,因此他才会问“水静”二字是哪两个字。
图片
后来毛主席还找了很多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水静的姓氏是“中国五行”当中的一种,让他们猜到底是哪一种,结果有很多人猜是姓“金”,或者是姓“木”,没有一个人猜到是“水”。
其实“水”这个姓氏,当时在汉人中相对较少,在蒙古族、满族和回族这样的少数民族里相对多一些,所以毛主席才会觉得有一些奇怪。
这次晚宴过后,又隔了几天,当时政府组织大家一起去看电影,毛主席也去了。当时水静和丈夫杨尚奎就坐在毛主席身边,于是毛主席又上去问水静:
你怎么叫‘水静’呢?这个名字不好,这是违反辩证法的,水是动的,不是静的嘛。你看大海大浪滔滔,江河波涛滚滚,哪里是静的呢?
古书上说:“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性至柔,它的外形是随着地理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的,它的形态则是流动的,因此毛主席才有此一问。哪知水静马上反驳道:
苏联有部小说就叫《静静的顿河》,有动就有静,动和静是一对矛盾。这是您的《矛盾论》告诉我的。所以我的名字没有违反辩证法,对吧?
毛主席听了水静的解释之后连连点头,嘿嘿笑道:“有道理,有道理,如果没有风浪,西湖的水也很平静。”
图片
水静原来是干文秘工作的,她对自己的名字,果然有琢磨过。这件事情以后,毛主席就记住了水静。
后来庐山会议的时候,毛主席看到水静和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曾希圣的夫人余叔在一起有说有笑,关系特别好,他就上前问水静:“你知道你们三个人为什么关系这样好吗?”
水静说不知道,毛主席就哈哈笑着说:“因为你是水(指水静),你是鱼(指余叔),鱼当然要和水在一起。”
然后不等林佳楣讲话,毛主席就指着她说,“你这个林呢,是两棵树,树离了水就会枯黄。所以嘛,你们就分不开了。”毛主席一番解读,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图片
毛主席爱琢磨别人的名字是出了名的,比如老版《西游记》里面演观音的演员左大玢,毛主席看到她就叫“左大玢(fēn)”
结果左大玢就不乐意了,她说她叫“左大玢(bīn)”,还嘲笑毛主席堂堂一国主席读别字,结果后来一查字典才知道这个字是多音字。
还有一次,毛主席读了上海《新民晚报》的几篇文章,心里有一些想法,就找到这家报社的编辑谈话。
这个编辑姓赵,名超构,比起南宋的皇帝赵构,是多了一个“超字”。赵超构听说毛主席要见自己,心里非常紧张。当时他低着头进了编辑室,见到毛主席正琢磨开口应该说什么。
结果毛主席就指着他对大家说道:“看,宋高宗的哥哥来了!”逗得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赵超构的紧张情绪也下去了大半。
图片
一九六二年,有一次中南海办晚会。当时毛主席和一个工作人员聊天,问对方名字。那个女同志说自己叫崔英,结果毛主席马上说:“你男朋友一定是姓张的。”
崔英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一脸茫然地看着毛主席,结果毛主席就提示她说,你有读过《西厢记》吗?崔英这才恍然大悟:《西厢记》女主就叫崔莺莺,男主就叫张生。
毛主席见到政协的沙千里就叫他“沙僧”,他说:“沙僧你好,沙僧你好!沙和尚你是不是资本家呀?”见到天津警备区司令郑三生,他就说:“郑三生,三生有幸呀!”
万里负责任人民大会堂,只花了十个月就提前完工了,他就说:“你是万里嘛,施工进程当然快啰。”别人是“一日千里”,他是“一日万里”,焉能不快呢。
毛主席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谈论“名字”相关的趣闻。他平时不光喜欢探究别人名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特别喜欢替人“改名”。
图片
比如开国上将许世友,原来叫“许士友”,毛主席就觉得这个“士”字不够大气。“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职业分类,古人把普通人分为“士、农、工、商”。
“士”其实在战国以前是中国最低级的一种贵族,后来往往和有身份的读书人联系在一起。毛主席告诉许世友,共产党人应该做全世界人民的朋友,于是就帮他改“士”为“世”。
另外,开国上将王平本来名叫王明,因为与历史上另外一个王明重名了,毛主席就亲自给他改成了王平。
认识一个人,是从认识他的名字开始的。通常一个人的名字会陪随他的一生,这些名字,又会自带一些文化意义与内涵。
中国古人有在三十岁时给自己起“字号”的文化传统,人们在给自己起“字号”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可以代表自己理想的用词。因此这些“字号”,或多或少会它的主人产生影响。
图片
所以建议大家将来交朋友时,第一次听到对方的名字时,也可以学学毛主席的样子,多在心里琢磨一下对方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到底是他父母所起,还是他后来改过的呢?
这样一琢磨,有时候就可以打破谈话的僵局。即使你不想以别人的姓名为谈资,只是在心里想一想,说不定也能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呢。
参考资料:
《见证毛泽东贺子珍庐山会面》,口述/水静、采写/危春勇,中工网—《湖南工人报》,2014.02.21;
《毛泽东说名道姓中的智慧与幽默(3)》,作者:王树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