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种子报道追踪:农业农村部已派工作组,赴吉林全面排查

图片
位于绿园区的种子大厦是长春市种子集散地之一,每年销售季,吉林、黑龙江等地的购种者汇集于此。南方周末记者宋炳晨 | 图
2024年5月8日,南方周末刊发报道《猖獗的假种子:套包、盗取、打假》,披露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假玉米种子仍然猖獗——不少缺少审定字号、“套包”的假种子公然销售。
5月23日,农业农村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报道刊发后,农业农村部责成吉林省迅速组织查处,并派出工作组赴吉林省长春市等地调查核实,全面排查问题种子线索,督促地方加大监管执法和案件查办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保障春耕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农业农村部表示,长春市委、市政府组织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经营门店和制种基地进行全面排查和入户倒查,重点打击套牌侵权、“白皮袋”、未审先推等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已对相关涉嫌违法单位进行立案调查,召回、封存问题种子,相关案件正在抓紧侦办中。
三年查处涉种案件1.9万余起
南方周末此前报道,吉林长春公主岭市聚集着六百多家种子商店,是东北种子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位于长春市绿园区的种子大厦也是长春市种子集散地之一。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多家种子商店公开销售没有审定字号的玉米种子。其中,公主岭市农资店内销售的“吉航sz1313”玉米种子、“金庆8989”玉米种子,长春种子大厦易家人种业销售的“瑞普919”“金玉81”均无审定字号,在种业大数据平台上查询不到相关信息。
调查发现,多家种子商店公开销售“套包”玉米种子。长春种子大厦内,易家人种业经销商宣称“金玉81”玉米种子与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天育108”是“一个系列”,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母公司云天化集团否认“金玉81”与“天育108”存在关联。
5月23日中午,南方周末记者拨打吉林省易家人种业有限公司、吉林省金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电话,均无人接听。
农业农村部表示,截至目前,吉林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585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主体9652家,立案80件,涉案金额8879万元。其中,立案查处涉嫌销售假冒伪劣种子案件13起,控制涉案人员27人,已查获违法种子11.28万公斤,涉案金额3600余万元。
2024年是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的第四年,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发布打假维权典型案例40余件。2021年—2023年,全国每年立案查处涉种案件分别为6859件、6636件、6078件,依法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
农业农村部表示,在春夏播、秋冬种等关键时期,聚焦基地、企业、市场和网络售种等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坚决查办一批涉及面广、影响恶劣的涉种案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未审先推、“白皮袋”种子、网络违法售种等行为,及时通报典型案例。(注:“白皮袋种子”是指包装无标识标签的“种子”)
整治品种同质化、“仿种子”
南方周末此前报道,相比没有审定字号的“套包种子”,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先以自己的品种获得审定字号,然后再用自己的审定字号“套包”其他品种的种子,实现表面合规。
品种审定需要品种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品种通过试验以后达到标准就可以审定,但是怎么能够达到标准就很难说,在操作过程当中,有些操作单位可以弄虚作假,改变数据。
南方周末此前报道,还有企业盗取表现优秀的其他玉米品种的亲本,直接培育相同或相似的种子品种,投向市场。“套包”造成的种业资源同质化现象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隐患,有从事育种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原始玉米品种不抗大斑病,那所有同质化品种也不抗,如果一个品种遭受自然灾害,不适宜本地播种,那么同质化种子也不适宜种植,粮食供应会出现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农业农村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农业农村部强化品种源头治理,提高玉米、水稻、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出全国统一的品种DNA指纹公共平台,从向日葵入手整治“仿种子”问题。
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专项整治,组织开展飞行检查,严格审查主体资质、试验管理和数据结果,先后3批通报查处违规试验主体139个,撤销审定登记品种2069个,品种“同质化”治理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农村部称,将加强品种审定试验管理。推进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常态化整治,建立试验主体责任清单和问题整改清单,完善品种审定试验办法和监督机制,加大问题品种清理撤销力度,推进品种同质化、“仿种子”治理,强化激励原始创新的鲜明导向。
完善种业法规制度、提高监管执法支撑能力
南方周末此前报道,玉米种子侵权案件的普遍特点是线索发现难、取证难、维权成本高。有相关代理律师曾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如今许多侵权企业会直接将种子卖给种粮大户,没有中间流通环节。
农业农村部表示,首先是完善种业法规制度。2021年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种子法,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展品种保护范围和环节,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侵权案件审理司法解释和涉种子刑事审判指导意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涉种子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农业农村部透露,推动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已纳入国务院2024年立法计划,将依法完善品种审定办法和标准,健全种业监管法治体系。
完善种业法规制度之外,农业农村部表示,将与最高人民法院签署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会同公安部等6部门印发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指导文件,联合公安部挂牌督办种子重点案件,共同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
面对取证难和层出不穷的“仿种子”等问题,农业农村部介绍,将统筹品种标准样品管理,完善DNA分子指纹数据库,探索实行“一品种、一名称、一标样、一指纹”的品种身份证管理,加快实施种子认证制度,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和企业合法权益,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农业农村部将坚持问题导向、源头治理、堵疏结合,深入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大种业市场净化力度,加快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执法,持续保持严查严打高压态势。”农业农村部表示。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责编 曹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