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高加索小国:格鲁吉亚20%的领土,为什么被俄罗斯占领?

图片
2024年5月起,中国与格鲁吉亚互免签证政策正式生效。这个傍临黑海、坐落在高加索山区中的东正教小国或将成为中国游客新的旅游热门地。
格鲁吉亚官方区划中有12个一级行政区,其中与俄罗斯接壤的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南奥塞梯自治州却处于实际独立状态,两地面积共计1.27万平方公里,占格鲁吉亚面积的18.2%,这意味着格鲁吉亚实际处于分裂状态。
图片
▲被撕裂的格鲁吉亚
2008年,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围绕南奥塞梯的自治权爆发战争,格鲁吉亚在军事上全面落败,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就此分裂。
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的独立地位仅被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承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俄罗斯资金支持,“独立地位”也依靠俄罗斯军事保护。俄格围绕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的归属博弈至今。
俄罗斯为何将阿布哈兹、南奥塞梯从格鲁吉亚剥离?俄格对抗、俄美博弈的背景下,独立后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两地又是如何运作的?
图片
▲格鲁吉亚通往阿布哈兹的口岸
一、无法宁静的群山
高加索地区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之一,更是连接黑海和里海、北部欧亚草原和西亚两河流域的重要枢纽。
图片
▲高加索地形图
格鲁吉亚是高加索山南麓的古国,壮阔的山色风光和黑海的风景是格鲁吉亚的名片。但这个风光无限的山地小国却无法摆脱身旁庞然大物——俄罗斯的影响。
图片
▲俄罗斯体量庞大
格鲁吉亚人占格鲁吉亚人口约87%(含阿布哈兹、南奥塞梯),该国北部、西北部则居住着与格鲁吉亚人在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的阿布哈兹人和奥塞梯人。
早在公元前6世纪,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亚美尼亚等族的先民就定居在高加索山区南麓,因山地阻隔,各族之间在语言文化上逐渐分化,但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仍然紧密,阿布哈兹、阿扎尔、格鲁吉亚人共同居住在南高加索西侧,其中格鲁吉亚人的族群规模最大。
图片
▲高加索地区复杂的民族构成
从公元前4世纪起,高加索地区先后臣服于罗马、拜占庭、萨珊波斯。多样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帝国征服的过程中进入这里,基督教率先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确立了优势。
公元1世纪,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奄蔡人被北匈奴裹挟从中亚一路向西,其中的一支落脚在北高加索形成阿兰人。
图片
▲奄蔡西迁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南高加索,伊斯兰信仰传播到高加索以及更北的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也成为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交汇碰撞之地。格鲁吉亚人和阿布哈兹人民族主体仍信仰基督教。
阿兰人、格鲁吉亚人在8-9世纪先后建立封建政权。除此之外,信仰伊斯兰教的车臣、阿塞拜疆等族群的雏形也已出现,高加索山区出现了一些多族杂居的城镇。但宗教、资源等造成各族矛盾激化,特别是穆斯林与东正教徒在互相攻伐中变成世仇。
图片
▲11世纪的格鲁吉亚一度十分强大
13世纪,蒙古人在东欧和西亚建立了金帐汗国和伊尔汗国,高加索山是两大汗国的分界线。大量不堪金帐汗国压迫的阿兰人(奥塞梯人)翻越高加索山,在山南形成新的阿兰人聚居区,即南奥塞梯的雏形,山脉两侧的奥塞梯人在语言文化上并无区别。
15世纪后,统治东欧的金帐汗国分裂,俄罗斯人趁机崛起。18世纪初,俄国在东欧确立霸权后将矛头转向南方,高加索成为俄国与奥斯曼、波斯两大伊斯兰帝国博弈场。
图片
▲疯狂扩张的沙俄
19世纪初,俄国从波斯手中夺取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东格鲁吉亚。
俄国有限的行政资源有限,面对地形崎岖、民族复杂的高加索山区,从19世纪初开始,俄国在山脉北麓实行直管,山南则选择格鲁吉亚等亲俄或东正教民族代管,复杂的管理架构为日后的民族争端埋下了伏笔。
图片
▲俄军名将巴格拉季昂亲王(格鲁吉亚人)
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多次俄土战争,将大片原属奥斯曼的黑海沿岸领土纳入版图。至1864年,阿布哈兹、西格鲁吉亚并入俄国。
图片
▲俄国疆土达到鼎盛
1917年,俄国君主制、资产阶级政府先后在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中被推翻,纷乱的政局让帝国境内那些被统治民族看到独立机会。
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先后在1917年宣布自立。1918年,格鲁吉亚独立后旋即出兵占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
图片
▲格鲁吉亚独立
代表无产级阶的苏俄红军忙于同资产阶级、保皇派组成的白军作战,无暇顾及阿奥两族的求援。为减轻军事压力,苏俄承认格鲁吉亚独立、南奥塞梯为格鲁吉亚领土,格鲁吉亚则放弃支持苏俄的敌人。
1920年,苏俄撕毁和约入侵并吞并格鲁吉亚。奥塞梯人、阿布哈兹人纷纷加入红军,对格鲁吉亚人发起反击,高加索各地相继建立苏维埃苏维埃政权。
图片
▲苏俄内战
1922年苏联成立,苏联名义上实行联邦制,由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加盟共和国(苏联一级行政区划)组成。在加盟共和国之下,还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区被设为自治共和国、自治区(苏联二级行政区划)。
图片
▲苏联行政架构
高加索南麓,以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三族为主体,成立了外高加索联邦,作为苏联的一级加盟共和国。
为表彰奥塞梯人的贡献,在格鲁吉亚管控下成立南奥塞梯自治区。苏联把一部分格鲁吉亚人占主体的城镇划入自治区,阿布哈兹则在外高加索联邦框架内,平级与格鲁吉亚组成联邦。
图片
▲20世纪初的高加索民族分布
为减少分离势力威胁,苏联开始缩减小型民族自治权。1931年,苏联将阿布哈兹降为格鲁吉亚管辖的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南奥塞梯自治区彻底成为格鲁吉亚治下的苏联二级行政区。
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取消,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独立身份加入苏联,原行政区划不变。
格鲁吉亚人向阿布哈兹等地大规模移民,试图借此同化少数族裔。1937年,阿布哈兹全部学校废除阿布哈兹语教学,改用俄语和格鲁吉亚语,这一切为日后的民族冲突埋下伏笔。
图片
▲1936年的苏联
二、双头鹰之困
阿布哈兹从50年代起就不断向苏联中央政府申请,希望脱离格鲁吉亚,以独立加盟国的身份加入苏联。
南奥塞梯也想脱离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北奥塞梯合并,但苏联为防止民族管理复杂化,拒绝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请求。
图片
▲苏联民族分布
80年代末,格鲁吉亚人占阿布哈兹总人口的45.7%,阿布哈兹人下降到17.8%,阿布哈兹人面临被彻底同化的危险。
1989年3月,3万阿布哈兹人在雷赫纳村集会,要求苏联给予阿布哈兹加盟共和国的地位。同年11月,南奥塞梯自行升级为自治共和国,这显然能比自治区的级别享受更多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权利。
图片
▲阿布哈兹人
上述行为遭到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坚决反对,格鲁吉亚人与阿布哈兹人、奥塞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北奥塞梯相对稳定,当地民众普遍亲俄,因而没有独立诉求。
政局混乱的苏联无力解决动乱,格鲁吉亚持续动荡。1990年8月-9月,阿布哈兹(人口52万)、南奥塞梯(人口18万)相继发表主权宣言,格鲁吉亚拒绝承认。
1991年,苏联解体,独立的格鲁吉亚采用总统共和制。苏联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当选首任总统,政治上奉行对俄友好。
图片
▲谢瓦尔德纳泽
格鲁吉亚保持了苏联时期的行政区划,除首都第比利斯和9个州,还有阿布哈兹、阿扎尔两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南奥塞梯自治州。
图片
▲苏联解体后的南高加索
格军获得了苏联部署在该国的约4.7万件轻武器、750辆坦克及装甲车辆、27架飞机及直升机,格军随即开进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
约10万南奥塞梯难民越过高加索山,进入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阿布哈兹武装也丢失了首府苏呼米等大城市,被迫退往俄罗斯边境。
苏联解体后,高加索地区从苏联一家独大变成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足鼎立,民族矛盾、政治矛盾日益激化。
图片
▲苏联时期格鲁吉亚国徽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法理地位,充当前苏联地区的话事人。南奥塞梯的动荡可能引发俄罗斯北高加索少数民族的连锁反应,外加高加索是里海石油产区外运的必经通道,为了控制该地区能源,俄罗斯决定出手制止乱局。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十分虚弱,但对付格鲁吉亚这种小国绰绰有余。在俄方的压力下,格鲁吉亚只得参加俄、格、北奥塞梯、南奥塞梯共计“两国四方”的停火谈判。
1992年6月,四方达成协议,决定在冲突地区设置15公里宽的隔离区,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武装力量脱离接触,俄军维和部队承担隔离区防卫任务。
图片
▲南奥塞梯武装部队
俄罗斯并不想让南奥塞梯真的脱离格鲁吉亚,毕竟俄罗斯自身都面临高加索分离势力威胁,南奥塞梯一旦独立或将引发高加索的恶性连锁反应。
俄罗斯只想让南奥塞梯变成自己手中的一张牌,使国内斗争严重的格鲁吉亚借助俄罗斯的力量对抗分离势力,俄罗斯借此保留在前苏联地区的主导地位。
图片
▲南奥塞梯境内的俄军
俄罗斯在阿布哈兹的政策如出一辙,只不过阿布哈兹人的实力略强于奥塞梯人,因而在作战、谈判等问题上更有主动权。
1993年7月,阿布哈兹武装将格军彻底驱离,阿布哈兹全境光复。一年多的阿布哈兹战争造成当地25万格鲁吉亚人迁走,几乎是阿布哈兹人口的一半。阿布哈兹人在当地的比重从18%提升到31%。
图片
▲阿布哈兹人分布
在俄罗斯调节下,1994年4月,阿布哈兹与格鲁吉亚签署停火协议。当年5月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缔结《关于停火和部队分离的协定》,接受3000名俄军进入阿布哈兹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联合国设立了格鲁吉亚观察团,监测独联体维和人员。《停火协定》在阿布哈兹行政边界两侧设立了一个安全区,禁止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在该地区部署军队或重型装备。俄军以稳定局势为由,还获得了格鲁吉亚本土的多座军事基地的驻军权。
图片
▲外部势力介入格鲁吉亚局势
插手格鲁吉亚问题,也有俄罗斯的国内因素。在俄罗斯控制的高加索北麓,也有一些试图分裂的民族,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车臣人,非法组织“政府”和武装力量与莫斯科对抗。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军在战场上付出巨大牺牲。
车臣与格鲁吉亚接壤,俄罗斯想借助阿布哈兹、南奥塞梯问题增强对格鲁吉亚的影响,避免车臣叛军从格鲁吉亚获得补给和支持。
图片
▲车臣是俄罗斯的心头大患
1994年后,阿布哈兹开始成规模驱逐境内的格鲁吉亚人。至1998年,又有约10万格鲁吉亚人离开阿布哈兹。当地人口跌至18万,但阿布哈兹人比重却上升到47%。
面对国内车臣分离主义的挑战,俄罗斯转变态度,表示支持格鲁吉亚恢复领土主权完整的意愿。1996年1月,独联体国家通过决议,决定对阿布哈兹实行经济孤立。
美国为拉拢格鲁吉亚,在联合国提出阿布哈兹问题解决方案。1999年7月30日,联合国第1255号决议支持格鲁吉亚领土完整,宣布阿布哈兹无权脱离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忽视这份文件,于1999年10月宣布独立。
图片
▲联合国支持格鲁吉亚维护统一
南奥塞梯自1992年与格鲁吉亚停火后,因大量人口逃难,人口规模始终在10万左右。眼见阿布哈兹人选择独立,南奥塞梯也坐不住了。
2001年12月,南奥塞梯举行“总统”选举,格鲁吉亚及国际社会称选举非法,不承认其结果,俄罗斯则默认了南奥塞梯的举动。2002年8月,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格鲁吉亚。
图片
▲南奥塞梯人进行投票
眼见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取得“实际独立”,格鲁吉亚认为俄罗斯不是帮助自己解决分离势力的最佳选择。
俄罗斯在90年代实行的“休克疗法”也让本国经济彻底休克,格鲁吉亚认为跟着俄罗斯混毫无前途。
眼见原苏东阵营的波兰、捷克等国在2004年加入欧盟并改善了经济状况,土耳其也在不断申请加入欧盟,格鲁吉亚坐不住了。
图片
▲东欧诸国加入欧盟
2003年,亲西方的格鲁吉亚反对派走上街头,拒绝承认坚持对俄友好的谢瓦尔德纳泽总统,谢氏在巨大压力下辞职。因反对派领导人、接任总统的萨卡什维利带头手持玫瑰花,这场格鲁吉亚的颜色革命成为“玫瑰花革命”。
萨卡什维利上台后,格鲁吉亚逐步倒向欧美。2004-2006年,格鲁吉亚尝试成为欧盟成员国,推进改革政府和市场体系,以求满足西方“政治、市场透明化”的要求。格鲁吉亚积极与北约对接,试图强化与西方的军事合作。
图片
▲萨卡什维利
融入西方国家的意愿使得俄格关系不断降温,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对阿布哈兹冲突的态度:如果格鲁吉亚不放弃加入北约,俄罗斯会在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分离主义问题上对格施压。
图片
▲阿布哈兹人庆祝“独立日”
格鲁吉亚试图通过政治和经济的转型融入西方国家来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经济等方面的依赖。萨卡什维利充分利用从里海地区向西输送天然气和石油的新管道(巴库一苏普萨、巴库-杰伊汉管道)加深与欧盟和北约的关系,严重冲击了俄罗斯对地区能源出口的主导权。
图片
▲新管道(绿色)绕开了俄罗斯势力范围
萨卡什维利还通过减税、出售国有企业、解雇官僚改革经济,使格鲁吉亚走出经济危机,减少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并依靠美国和欧盟的经济援助发展经济,俄格关系逐步恶化。
在西方的外交助力下,格鲁吉亚迫使俄军撤出在格本土的3座军事基地,但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的俄军没受影响。
2007年7月,萨卡什维利访美。布什总统高调宣布支持格方加入北约,同时指责俄罗斯试图通过驻军吞并格领土。
图片
▲布什与萨卡什维利
当年9月,萨卡什维利在联合国发表演说,希望国际社会接替俄罗斯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地区的维和行动。此后,格鲁吉亚对俄罗斯的态度日趋强硬。
三、高加索的“戈尔迪之结”
2006-2008年,俄格关系因格方申请加入北约、俄军机导弹进入格鲁吉亚领空、阿布哈兹武装击落格军无人机等事件不断恶化。
2008年夏,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多次发生流血冲突。此时北京奥运会日渐临近,格政府为恢复统一,不顾及奥运期间避免战火的“国际默契”,决定以武力恢复统一。
图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8月9日,萨卡什维利下令格军进攻相对弱小的南奥塞梯。俄罗斯表示当地有俄侨民居住,且俄维和部队有维护当地稳定的职责。俄军随即出动,俄格战争爆发。
俄军对格鲁吉亚军事目标实施海陆空立体打击,8月10日,陷入颓势的格军从南奥塞梯撤出,萨卡什维利宣布单方面停火。8月12日,萨卡什维利宣布格鲁吉亚退出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持续5天的俄格战争落幕。
图片
▲俄格战争
战后,俄罗斯承认“阿布哈兹共和国”与“南奥塞梯共和国”独立,从开战算起不到1个月的时间,格鲁吉亚彻底失去了对1.2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控制,约占该国总面积的18.2%。
俄格冲突后,联合国谴责了俄罗斯改变领土现状的行为,除俄罗斯、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瑙鲁等极个别国家,国际社会并不承认两地为独立政权。
图片
▲阿布哈兹驻俄“大使馆”
俄格两国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及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欧盟问题上的分歧成为了俄格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是发动战争的罪魁,但俄格作为邻国,外交关系长期冻结对两国都不好。特别是作为小国的格鲁吉亚,在战争中蒙受了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亟待吸引外资恢复建设,而俄资是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亲西方的格鲁吉亚民众组织反俄游行
萨卡什维利多次向俄罗斯示好,甚至一改此前态度,即单方面允许俄罗斯公民免签在格鲁吉亚居留90天,又在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投出赞成票。
俄罗斯认为萨卡什维利动机不纯,将其定义为“不受欢迎的人”,格鲁吉亚改善俄格关系的努力宣告失败。
图片
▲普京不买格鲁吉亚的账
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在俄罗斯的“保护”下取得了实质独立地位,两地不断完善作为“国家”所需的各种部门和机构。但两地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格鲁吉亚领土,国际社会并不承认两地的“国家”地位。
俄罗斯成为两地唯一能接触到的外部世界,两地允许民众保有“本国国籍”的基础上拥有俄罗斯国籍,同时与俄罗斯签署有免签入境政策,阿南两地民众可凭借俄罗斯护照前往第三国。
图片
▲阿布哈兹、南奥塞梯“护照”
经济上,两地超过90%的对外贸易量都来自俄罗斯。阿布哈兹货币“阿沙”与卢布挂钩,但俄罗斯的卢布显然在当地更好用,南奥塞梯干脆直接使用俄罗斯卢布。
格鲁吉亚从未放弃过对两地的主权声索,格政府也试图在各方面反制俄罗斯对两地的控制。
图片
▲阿布哈兹货币
2012年,格鲁吉亚将政体从总统制改为议会制,失去权力的萨卡什维利总统在当年议会选举后黯然下台。南奥塞梯在法理上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州,其自治权限明显小于阿布哈兹这类自治共和国。
格鲁吉亚通过立法调整行政区划边界,干脆撤销了南奥塞梯的行政区划设置,将其土地并入周边四个州。只不过这种“地图上的胜利”不能改变南奥塞梯的现状。
图片
▲南奥塞梯(虚线内)被格鲁吉亚并入周边四州
格鲁吉亚要求外国人进出南奥塞梯只能经过格方的哥里口岸。如果从俄方口岸进入,将被格鲁吉亚和西方国家定义为“非法行为”。但南奥塞梯本地人大都通过联通俄罗斯的公路、航班进出南奥塞梯。
格鲁吉亚保留了阿布哈兹的自治共和国地位,但在外部加大对阿布哈兹的封锁。阿布哈兹位于黑海沿岸,风景秀丽、温度宜人,在苏联时期曾是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
图片
▲日趋复杂的高加索局势
根据格鲁吉亚法律,从俄罗斯入境阿布哈兹被视为非法行为,仅能从格方的祖格迪迪口岸进入阿布哈兹,层层检查让阿布哈兹旅游业遭受重创。
2013年,黑海北岸的乌克兰局势动荡。亲西方的反对派推翻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总统。俄罗斯在危机中占领了乌克兰的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半岛(俄族人居多),并以“公投”的方式吞并了这里。乌东部的俄族聚居区也出现了反对乌克兰统治的武装,乌东战争爆发。
图片
▲乌克兰东部居住着大量俄族
格鲁吉亚感到自己与乌克兰同病相怜,在外交上与西方一起坚决站在乌克兰一边,指责俄罗斯非法吞并乌克兰领土,格前总统萨卡什维利甚至跑到乌克兰的敖德萨当起了市长。格鲁吉亚在本土与美军等西方军队举行“高贵伙伴”等演习,试图震慑俄罗斯。
图片
▲美格军演
2014年,俄罗斯与阿布哈兹签订了《俄罗斯联邦-阿布哈兹共和国联盟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条约》,旨在加强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关系。俄罗斯表示,2015年后会向阿布哈兹增加一倍的援助。
图片
▲俄罗斯承认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独立的文件
俄罗斯与阿布哈兹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标志着俄罗斯与阿布哈兹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从2016年起,阿布哈兹在经济上全面融入俄罗斯市场。
南奥塞梯在2008年的俄格战争中损失惨重,到2020年,南奥塞梯的人口9万,仅为战前当地人口的45%。超过90%的南奥塞梯外流难民居住在俄罗斯。俄罗斯向南奥塞梯提供经济、能源援助,当地民众在心理上更加亲近俄罗斯。
图片
▲俄罗斯联通南奥塞梯的能源管道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格鲁吉亚与西方国家站在一起共同对阵俄罗斯。数百名格鲁吉亚人以志愿兵的身份前往乌克兰,对抗乌境内的俄军。
与乌克兰相比,格鲁吉亚面积狭小,境内没有大规模俄族居住,对俄罗斯的重要性远小于乌克兰。
况且高加索山地广布,俄罗斯控制的高加索北麓民族构成复杂,当地俄族比重小。一旦在民族问题暴雷,俄罗斯就可能殃及自身。所以俄罗斯在阿布哈兹、南奥塞梯问题上不会有太大动作。
图片
▲俄罗斯总统接见阿布哈兹“大使”
2008年俄格战争至今,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始终未能恢复外交关系。倒是格鲁吉亚与欧盟的关系愈发亲密。格鲁吉亚政府将加入欧盟作为重要目标,2022年,格鲁吉亚成为欧盟候选成员国。
在历次民意调查中,格鲁吉亚民众对加入欧盟的支持率一直维持在80%以上。在街头游行等活动中,格鲁吉亚国旗总是同欧盟旗帜并列出现。
图片
▲格鲁吉亚亲西方游行
西方对格鲁吉亚的接纳往往口是心非,如2024年格鲁吉亚议会通过法案,要求向该国民众提供资金的外国组织公开资金账目。西方认为格鲁吉亚此举不友善,敦促其停止立法。同时,超过5万民众上街游行,携带帐篷等物资有序行动,如此强大的组织力很难说背后没有西方NGO的影子。
格鲁吉亚作为大国地缘博弈的棋子,注定无法左右自身命运。俄罗斯出于控制能源、钳制格鲁吉亚等目的,会时不时用阿布哈兹、南奥塞梯问题敲打格鲁吉亚。这个问题如同高加索版的“戈尔迪之结”,始终牵动着俄格关系敏感且脆弱的神经。
图片
▲南奥塞梯“总统”(左一)与阿布哈兹“总统”(右一),两地终究是俄罗斯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