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梗”就是中国人的“通用密码”

图片
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二季海报。资料图片
    蒋肖斌
    “5·18国际博物馆日”刚刚过去,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833家,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年轻人爱上逛博物馆,不是新鲜事;更有意思的是,每个中国人在逛历史类博物馆时,都会有一种心态——我看到的是我们的“老祖宗”。
    这有什么特别的吗?当然!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可以把千年前的成语和诗词作为日常用语,现代生活中的种种习惯都能在数千年前找到源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到底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能够在五千年的漫长时间里勾连起这么多时代变迁?文字是一个答案。
    最近追一部系列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二季,原来我们从小学习的一个个汉字,与我们的关联远早于我们学会写它们之前。比如,每个小朋友都知道指“自己”的时候,要指自己的鼻子,而“自”最初的意思正是鼻子。
    纪录片最近更新的“小满篇”介绍了“匕”字,上了热搜,筷子出现前古人用啥吃饭——正是“匕”,它最初的意思是盛饭的勺子。还有朋友的“朋”,是商周时期的货币海贝的计量单位。司空见惯的汉字仔细一琢磨,回味无穷。
    《“字”从遇见你》总导演刘鸿彦说,纪录片创作的最初动机,是从与我们最紧密的文字入手,去探寻先民曾经的“脑回路”,将五千年文明中那些曾经的有趣与美妙,分享给当下。但常用汉字2500多个,破译出来的甲骨文也有1500多个,《“字”从遇见你》每一集讲一个汉字,咋选的?总撰稿陈江说“看眼缘”,但也有一个倾向——“字”越简单,越暗藏玄机。
    比如,“立夏篇”的首期节目围绕的“田”字,是为数不多的3000多年来没有变的汉字。不变,意味着长存且重要。“田”是华夏先民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我们用“田”字浓缩了开垦的心情和收获的喜悦。华夏祖先为了种好田而创造出的历法,即二十四节气,直到今天依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技术和情感宝库。
    有些汉字会帮助今人连通现实与文字世界,比如山,从华夏先民开始用它来指代天地之间高耸的地理面貌的那一刻,几乎就固定了。人们从书上、画上、碑上、手机上,只要看到这个符号,自然就会连通文字世界中那个巍峨形象,这种内心体会是汉字独有的。
    再比如,关于纺织主题的文字,乍一听特别“白开水”,没意思。但深究下去,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一条暗线贯穿文明——丝绸织造。古代“发工资”用它,和亲带着它,怀柔羁縻也靠它,越往深研究越发现,古人都玩儿明白了啊。这就破除了很多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刻板印象,字就是一条线索,串联起知识,让我们知道前辈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才能知道“何以中国”。
    《“字”从遇见你》学术总顾问宋镇豪,主要从事甲骨文研究。一般人以为甲骨文都是象形字,宋镇豪纠正了这种印象。事实上,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总体而言,甲骨文是一种“意音”文字。在已经破译的1500个甲骨文中,形声字占40%以上。汉字的源头里,读音和字义都很重要。
    有人说这个学科是“绝学”“冷门”,宋镇豪觉得,“绝不了”,但他也承认,确实“冷”。甲骨文研究的成果,只有很少的专业期刊和出版社能发表,要把象牙塔的学术推向大众,需要一座桥梁。
    纪录片可以是这样一座桥梁。“抓住了汉字的源头,盯紧了传承,又在当下找到历史的投影,把视野拓展到当下日常生活中汉字使用的场景,通俗风趣地把古今知识融为一体,古老的甲骨文甚至能和当下的网络语言相结合,让人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字”从遇见你》第一季播完后,剧组给宋镇豪刻了5套光盘,被他的朋友“一扫而空”。
    如果最近到访河南安阳落成不久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也能看到这部纪录片循环播放。我第一次到殷墟,还是大一。当时教《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的彭林教授,带着一群学生,坐了一夜绿皮火车硬座,抵达“字”开始的地方。在一处储藏甲骨的窖穴中,层层叠叠堆积的甲骨文边上,有一具蜷曲的人骨,如同一位最早的“图书管理员”。这位古人没有留下姓名,但我知道,我们能看懂同一种文字,还可能有着同样的思维方式。
    每一种文字都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明特质。汉字的高妙之处,在于能够让使用它的人们快速又优雅地体验这个世界。现在互联网流行玩“梗”,其实汉字就是最古老的“梗”之一。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很多文人画家都喜欢画“马”,为什么?这个“梗”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们在说自己怀才不遇。我们不用造“梗”,汉字中的“梗”浩如烟海,从字形到字义,总能表达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在或明或暗地想什么,汉字的“梗”就是中国人的“通用密码”。
    古老又年轻的汉字,生机勃勃地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这是文明的奇迹。今天的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解开汉字流变的密码,那就将获得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并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何为生灭,何为永恒。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