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乘新质生产力东风 加快产业立市步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全良波 戴灵敏 李孔青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忙研究,着力破解产业难题;风电场中,新研发的材料注入大型装备,稳扎海床矗立海面;安全保障基地内,一批又一批完成培训的作业人员,投入海上风电场建设中……
2024年,阳江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要求,布局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率先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能之都。探索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打造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聚焦源头性技术储备,聚力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层出不穷、磅礴澎湃,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阳江贡献。
打造绿能之都
2023年12月19日,随着最后一台风机叶片在140米高空徐徐转动,广东能源集团阳江青洲一海上风电场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该项目共安装37台海上风电机组,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15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4.13万吨,相当于再造约1800公顷的森林。
这是阳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缩影。风起于南海之滨,绿色能源的种子在漠阳大地悄然撒下。近年来,阳江紧紧把握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和战略机遇,锚定“双碳”目标,以海上风电为引领,建设起涵盖风电、光伏、水电、抽水蓄能等多能齐发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作为全省布局“新能源+储能”战略的重点区域,阳江市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规划。在阳东区规划建设中国(阳江)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占地10000亩。现已落户广东尚耀、深圳拓日、浙江青禾等项目,正在加快推动北京海博思创、大连融科、中科超容等项目落户。
相关资料显示,阳江市引进和在谈新型储能项目14个,总投资168.6亿元。其中,储能电站项目7个,总投资54.3亿元;储能制造项目7个,总投资114.3亿元。在“掘金”海洋经济的进程中,阳江不断释放“蓝色潜能”,依托海上风电资源禀赋,“陆海统筹”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重点打造“4+4”支柱产业,将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作为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形成了“风光水火气核储”多能齐发的完备能源体系,全市各类能源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
过去几年,阳江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已形成全产业链要素齐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优势,要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吸纳人才汇聚,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更大先机。今年4月6日,张小曳院士工作站在该市正式揭牌。作为环境气象领域新兴交叉学科学术带头人,张小曳院士表示,其科研团队将发挥专家“智囊引擎”,聚焦阳江市前瞻布局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主攻电碳协同、绿电保护、极端天气预测、防治大气污染等研究方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领该研究领域科研实践应用率先在全国做出示范,助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为阳江打造“绿能之都”贡献技术力量。
从“制造”迈向“智造”
作为“中国刀剪之都”,阳江拥有的刀剪生产加工车间不胜枚举。相比工人们打铁趁热、挥汗如雨的传统作业场景,如今新时代工厂车间,头“顶”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输送动能带动室内空调,车间里清凉舒适。十多名工人在“一条线”上流水式作业,刀剪产品插上“科技翅膀”,实现“新”的变革、“质”的飞跃。这就是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辉刀剪”)的车间实景。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阳东区北惯镇万象工业园区的金辉刀剪,入门处的崭新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个现代化立体式仓库于去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实用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空间利用率很高。”金辉刀剪行政人事部经理何智慧介绍,按照蓝色立体货架上的标记,工人操作叉车,能够灵活地取放各个层高的物品。配备的智能扫码系统对货物的进、出仓进行数字化管控,实现现代化仓储管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司之前原材料和产品堆积混乱无序的难题。
走进凉爽舒适的金辉公司车间,以精密的数控水磨机为首的两条现代化生产流水线高效运行,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实现了从源头到末端工序的连续作业。何智慧介绍,新的流水线作业,能够减少货物流转过程中的人工成本,以及成品与空气中水分的接触,设备也能精准计算产品产量,规避各种无形的损耗。
2023年,金辉公司总体产值超5亿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国内市场则主打王麻子品牌。同时,积极布局建立跨境电商部,以推动中华老字号品牌升级为全球性品牌为目标,打响王麻子品牌全球化的第一枪。“今年一季度,我们的订单同比显著增长,特别是外贸市场逐步复苏。刀具作为家庭的刚需品,需求量有望逐渐提升。”何智慧表示,得益于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上欧美市场库存逐步消化,公司今年产值有望增长20%至30%。
中国刀剪看阳江,一把刀就是阳江传统主导工业发展的窗口。凭借历史悠久独具优势的产业基础,五金刀剪成为该市首个年产值突破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环境、技术变革的多重挑战下,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也在不断寻求转型升级,走向智能智造、自主创新和品牌化发展之路。在未来,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将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领跑,加大科研平台技术研发转化,加速产业“智造”步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打造世界五金刀剪之都。阳江将继续聚焦短板、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价值链水平。
营商环境新变化
“为企服务显真情,务实高效暖人心。”5月11日,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收获了一面锦旗,阳江市南信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南信公司”)负责人上门致谢,为该部门推行的“帮办代办”业务大力点赞。
2023年以来,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坚持推行政务服务纵横延伸,不断加强“帮办代办”服务规范化建设,全面打造“保姆式”贴心服务模式,将“帮办代办”全方位融入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政务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今年以来,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暖心行动”,不断加大帮办代办服务力度,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线下上门形式,对企业开展精准服务,用最大诚意、最快速度、最优服务暖商营商安商。
据介绍,2023年阳江累计复制推广五批共48项改革创新经验,完成7项便民利企“微改革”,出台“稳外贸6条”,印发《阳江市建立政企直通车服务机制实施方案》,依托12345接诉即办惠企服务热线,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在服务企业方面充分展现“阳江质量、阳江速度、阳江温度”。
今年以来,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充分依托数字政府大平台、大服务、大治理、大协同、大数据优势,发挥政务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做深做实阳江市政企直通车企业服务机制,推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推出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集成式改革措施。充分依托粤商通APP、全市一体化平台、阳江12345公众号设立亲清政商服务专区,推出i阳江-12345、i阳江-政策通、企业开办、中介超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一系列亲商利企组合。加快建设全市民生诉求一体化平台,畅通规范各类线上线下诉求渠道,构建统一高效、便民快捷的全渠道接诉体系,构建“无事不扰、有事快办”的新型企业服务模式。
2024年,阳江以“营商环境年”为主抓手,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流程打造与大湾区“同标高”的营商环境。目前,阳江正在制定出台《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涉企服务新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一线案例
向深远海进发,
阳江唱响“海洋牧歌”
海面上,钢铁巨人转动叶轮,把海风转化为绿电。海面下,鱼种养殖情况实时回传至智慧平台,解决了深远海养殖无人值守与看护的难题,使绿色渔业进一步挺进深海。前不久,阳江明阳海洋渔业研发了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渔风融合一体化装备,完成了海上安装,开展了投苗养殖试验。
作为广东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基地,阳江推动“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创建了青洲、南鹏岛两个渔风融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将现代化海洋牧场和风电竞配一同谋划,调动三峡、华电、中广核等央企的积极性,加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中广核公司启动了“海上风电综合利用平台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在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结构上安装网箱养殖;三峡新能源公司正构建“深远海养殖+风电场”的大型桁架升降式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高效养殖模式;华电福新公司在青洲三海上风电场建设1座抗台型桁架式可升降养殖平台,技术创新和应用走在了全省前列。
随着海水养殖、海岛旅游不断发展,海上捕捞及施工作业人员增多,同时,为保障海上风电场工程建设、后期运维阶段的通信,实现风电场的远程巡查和监测,远海海域的通信覆盖需求越来越迫切。4G时代,由于基站覆盖能力有限,只能保障沿海离岸10公里左右的语音和数据网络通信。延伸过远的通信需求只能依赖卫星实现,而依靠卫星覆盖能力的通信服务,长期存在体验差、资费贵两大痛点。
为了能为海上作业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结合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阳江电信“闻风而动”,从2019年开始在远海部署信息通信系统建设,克服海上通信建设的一系列挑战。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在陆地通行的箴言,同样适用于海上。阳江电信经过不懈努力,加快部署推进,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攻克道道难关,目前已完成阳江市全境海岸线5G信号全覆盖,同时完成了远海已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场的5G信号覆盖。
阳江高标准完善海洋牧场建设规划,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规划编制阳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规划,谋划推进海洋牧场项目“34715”工程,即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海洋牧场产业园、7个渔港综合建设项目、15个陆基配套产业园。谋划了海洋牧场项目21个,总投资203亿元。争取3年内新增重力式深水网箱700个,总数量突破1500个,建设桁架类大型智能养殖装备6台。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智慧海洋新征程的起点上,阳江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将着力攻坚前沿科技,针对海上风电足尺风电场开发、海底电缆测试装置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继续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深海资源采矿等融合利用形式,引导阳江建设成为国家深海采矿的装备制造与试验基地,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创新策源能力,赋能阳江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线观察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喜新不厌旧
当前,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的前瞻布局在各地如火如荼,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只谈“新”不要“旧”的苗头。各地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喜新”不“厌旧”。
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等在内的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这些行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也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
“传统”不等同于“低端”,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传统”与“新兴”也并非割裂关系,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看似“旧”的传统产业,正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依托。
实践证明,新兴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同时传统产业的庞大规模也为新兴技术提供多维应用场景,进而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市场和动能。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一方面,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另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有色金属实现从初级材料到高端装备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传统产业不能故步自封,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传统产业必然也会“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