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业傍上地铁经济

2012年6月28日,随着第一声清脆的刷卡声,昆明地铁迎来了第一位乘客,从此,昆明人的出行方式变了,生活更加从容。12年间,地铁线网累计运送乘客超16亿乘次,真正把昆明人从低效率的出行中解放出来。
而地铁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贯通地下交通、提升生活品质,依托人流快速汇聚优势,地铁直接拉动了所到之处、必经之地的商业消费,带旺了沿线商圈和地面经济,也让地铁“傍身”的轨道商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和转机。
6条地铁线 打破商圈“孤岛效应”
暖意融融,出行式消费渐盛。“不怕风吹雨淋太阳晒,一码直达吃喝玩乐目的地。”趁着周末,“上班族”顾佳决定来场放松身心的Citywalk。打卡了网红C86山茶坊,她乘坐3号线转2号线到达恒隆广场选购夏装,随后从恒隆广场负一层直接进入地铁口,乘坐地铁前往4号线大河埂站,与朋友在“宜家荟聚”购物中心聚会,总行程约1小时。“地铁对我的生活最直观的改变是‘把城市拉长,将时间缩短’,这也极大提升了我的出行质量和消费热情。”顾佳感叹。
如今,打开昆明地图,以地铁为脉络的商圈走向,形成一个个日渐成熟组团式发展格局,一个地铁站点提供了一个生活半径,同时成为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引擎,一个个CBD、一栋栋商业综合体与地铁这一“黄金通道”相互扶持,形成极具竞争力的辐射商圈。
在昆明“井”字形的地铁线路脉络上,“商业度”持续拉满。地铁1号线与2号线贯通,老城、新城一线串联,激发沿线“南北互换”的消费活力;三市街商圈、人民路商圈等核心商圈和传统商圈沿着地铁3号线一字排开;“昆明地铁最长线”4号线则为新城吾悦广场、富康城购物中心带来提质发展的良机;地铁5号线加速了南亚、新迎等商圈繁荣;6号线连通汽车客运站及机场,为游客带来便利。
昆明城中心的三市街商圈内,老牌商场金格百货与“新锐”恒隆广场相对而立,顺城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与正义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布局其间,商圈内的地铁东风广场站和五一路站无疑是昆明最繁忙的地铁站点。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东风广场站和五一路站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而其产生的强大人流集聚效应则让所处商圈“热辣滚烫”起来,带动顺城购物中心、恒隆广场销售额继续领跑。
作为后起之秀的白云路商圈,也着实沾了地铁的光。“地铁的开通让客流增加了不少,这些新增的客流无形中转化成了购买力。”在该区域经营咖啡馆的小何告诉记者,现在每天18时前后,客流量暴增,店内排队等座的情况时常发生。一墙之隔的泰国料理店内,地铁“送”来的客流,也让店里每天增加了两个小时的高密度营业时间。
“地铁交通已然成为商业发展不可不考虑的关键变量。”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指出,商圈凭借地铁带来的人流和便捷性,其集中、高效和动态的特点正逐渐打破零散商圈的“孤岛效应”,赋予商圈新活力。
氛围已成 但还需“锦上添花”
地铁的便利度拉高了消费者对商业的触及度,但“地铁一响”和“黄金万两”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如何将人流转化为经济流,实现地铁客流的商业变现,是当下各个轨道商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以前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周边3公里左右的客户群,现在迎接的是整个昆明的消费者。”青年路上一家商场的负责人表示,地铁带来了更多人流,密切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往来,扩大了商圈的辐射范围,同时也加剧了各轨道商业间的竞争。因此,在“地铁时代”,对于地铁沿线的商业体而言,还需要通过丰富的业态搭配、不间断的品牌优化,才能牢牢吸引地铁带来的客流。
于是,轨道商业纷纷开始针对地铁站点主力客群的需求引入其偏好度高、与消费水平匹配的业态和品牌,树立自己的定位,避免同质化。与地铁6号线岔街站无缝衔接的昆明万象城,在开业之初就大量引入城市首店和全新店型,满足昆明消费者更新、更美、更潮流的消费需求,打造特有的首进品牌矩阵也成为其每日客流达数万的秘诀之一
“哇,太惊艳了”“氛围感拉满”“我要分享给好朋友看看”……南亚风情第壹城广场上,一块五彩斑斓的大型心形地毯引来路人们声声惊叹,大家纷纷打卡留念。“在‘520’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以‘创造爱’为主题,发起‘520城市公共艺术季’活动,南亚广场上铺贴彩虹渐变色的地毯,留出‘爱心’图案和‘520’字样,现场的参与者可以认领一块地毯将‘心’补齐。”活动主办方告诉记者,许多消费者慕名而来,这是属于他们的流量密码。
像南亚风情第壹城一样以场景创新汇聚商圈人气的做法已不是个例,如今,不少轨道商业通过多元、高频的活动运营,营造新潮商业氛围、升级街区空间场景、增强用户沉浸式体验,从而建立起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增强集客能力、延伸驻留时间,并成功使地铁引流的过路人群转化为消费力。
破阵出圈 实现联合效应最大化
地铁稳定客流红利繁荣了沿线的商业,商圈的热度则拉动着地铁出行的流量。因此,昆明地铁也主动作为,致力让“地铁+商业”实现联合效应最大化。
近年来,昆明地铁着力打造通勤路上的“便民生活圈”,以“品牌胶囊店+特色亭棚+主题商铺+便捷自助”的经营方式,在地铁站内开发了便民自助设备、便民胶囊、便民亭棚、便民商铺、便民展览展示区等业态,为通勤路上的地铁乘客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体验。昆明地铁在五一路、潘家湾、春融街等24个车站增设31个便民商业点位,引入7-ELeven、松下竹破酥包、彝家黑猪、河潭铺等品牌入驻;全线网投放政务服务自助终端“e办通”、共享充电宝、自动售货机等767台便民自助设备。
另外,为利用好昆明地铁沿线商业连接口,促进地下空间互联互通,积极对接连通企业,发挥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最大效益,提升商场与地铁相互引流能力,昆明地铁以吸引客流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发地铁沿线的商业连接口项目,目前已开展项目有五一路站顺城购物中心、东风广场站恒隆广场、白云路站同德昆明广场、北辰站欣都龙城、驼峰街站万达广场等。
在资源开发方面,昆明地铁以“建轨道就是建城市”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TOD理念,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制定轨道资源项目发展计划,有效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引导、人口分布、土地及物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引导及推动作用。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着力推进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改善城市空间,带动片区经济发展,推动土地复合利用,提升城市形象,增加收益渠道。与此同时,着力打造“轨道上的城市”新生态,以公共交通融合城市发展为方向,坚持在构建全市完善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功夫,始终坚持以建设交通一体化为目标,践行“交通换空间”的理念。
昆明地铁持续深化研究,建设轨道交通沿线站点“P+R”(Park and Ride)服务体系,打造“多层次、一体化、多元化”的换乘体系,在现有布设的临时停车场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向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零换乘”目标迈进,并且充分挖掘轨道站点周边各类资源,促进地铁资源与市场之间“轨商融合”,打造紧凑、便捷、低碳的出行及生活方式,目前已打造商业连接口项目及功能连接通道近20处。集中攻坚,以项目为抓手,推动轨道产业链上下游多元化发展。搭建“央地合作平台”共同推动轨道沿线场站综合开发,大力推动福德村项目开发研究及建设,按照一体化规划、整体打造思路,以“城市更新+TOD”为契机及突破点,推动经济发展。
“下一步,昆明地铁将进一步围绕‘客流培育+商业开发’的模式,创新多样化营收策略,促进昆明地铁可持续发展。”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昆明日报 记者刘婷婷)
“地铁+”商业应聚焦各个场景——访芒果智库经济学家王詠雪
城市区域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交通的完善。“纵观昆明地铁,线路不断完善,不仅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带来便捷,更带来了无限财富和商机。”在芒果智库经济学家王詠雪看来,昆明地铁已经迈入“米字型”网络化运营时代,串联起了昆明新老城区、各大交通枢纽、商圈,地铁沿线商业物业价值不断放大。
“从2012年昆明地铁开通,到地铁上盖商业的出现,再到地铁商业街的兴起,昆明的地铁商业发展模式日益成熟。”王詠雪说,从空间布局来看,地铁商业大致分为三类:点式商业、条式商业和立体式商业,“点式商业是集中于站厅内的商业,通常以便利性商品和服务为主,在站厅公共空间设置商业零售点,例如在过道、出入口、候车室等地方设置自动售货机、自助照相等,如今,点式商业在各个城市的地铁中普遍存在;条式商业则是连通若干家商店及地铁站的地下商业通道,往往布局于人流较多的转乘站点,目的是将人群集中起来,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还有一类是立体式商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地铁上盖商业,地下的轨道交通将商圈内多个购物中心和商店连通,以扩大商业中心的辐射范围。这些不同的分类形成了地铁商业业态的综合布局。”
王詠雪认为,目前昆明地铁商业主要集中在立体式商业上,“地铁上盖商业项目规模较大、功能性强,不仅是单纯的交通功能体,像恒隆广场、同德·昆明广场,这些都是比较成熟的地铁商业综合体。地铁的公共交通功能与商业综合体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办公、酒店、展览、金融等多种商业功能综合在一起,在综合系统中实现上述各项功能的互动。”
除了大力发展地铁上盖商业之外,王詠雪认为,想要形成成熟的“地铁+”商业模式,还应有各种类型的点式商业和条式商业的组合,“近年来,昆明地铁站内的小店逐渐多了起来,便利店、蛋糕店、早餐店、快餐店等多元化便民商业业态让市民和游客直观感受到昆明轨道交通的便捷、高效,吸引了更多的市民乘坐地铁,有效提升了地铁客流,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认可。这些业态也进一步提升了便民生活圈的服务便利化、品质化水平。”
王詠雪说,地铁外的商业场景虽热闹,但地铁里的消费场所却时常给人带来暖心和便捷。“一个城市的‘地铁+’商业,不能仅仅集中在热闹的消费场景中,还应以小空间对接大需求。对地铁站内的商业空间进行‘微改造’‘精提升’,都市生活的便利性就可以提高一个档次,都市消费的潜力也能被进一步挖掘。”他说。(昆明日报 记者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