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纳西孩子守护民族文化的光芒

图片
在云南省丽江市青少年宫的公益课堂上,孩子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丽江市青少年宫供图
    云南省丽江市青少年宫彝族口弦非遗公益实践课堂开课啦!丽江知名音乐人肖煜光一到5月就忙得不可开交。
    他是丽江市青少年宫主任和2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这个月既要去各校指导校园艺术节,又要为5月底举行的第十九届丽江古城区纳西娃娃合唱节,与古城区音乐老师商讨如何创作和合唱编排。
    肖煜光所供职的丽江市青少年宫,已成为传播、传授本地优秀民族文化和纳西语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探索出了一条公益性文化教育实践之路。
    这是母亲的语言,是我喜爱的语言
    因为4次参加纳西语口语大赛,如今已在太原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就读的和纯,成为纳西母语和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纳西语口语大赛由共青团丽江市委、丽江市教育体育局等单位主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9年来,每到5月,200多名选手,都会集中在丽江市青少年宫展开角逐。
    和纯的家乡在丽江玉龙县大具乡,初二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因为“可以有一天不上课”。参赛当天,他很尴尬,尽管他准备了一个奶奶讲给他听的纳西祖先崇忍利恩与衬红褒白的故事,可对评委的一些提问,因为会说的纳西语不多,他回答不出来。参赛的同学有人不会说“梅花”,有人分不清纳西话里“鸭子和鹅”;不少女生把纳西服装穿错了,纳西羊披肩的带子要在胸前打个结,而她们却是把两条搭在一起。
    和纯在4次参赛中拿到过一等奖。“参赛后才知道,原来纳西话有那么多学问。”和纯说,他在比赛中学到了许多纳西词汇,比赛让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的动员下,不少同学也报名参加了比赛,他们时常在一起讨论各自家乡的习俗和不同地区纳西语的差别。“比赛在我们心里埋下了一颗要将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种子,它是我们梦起始的地方。”和纯说。
    就在纳西语口语大赛展开的同时,古城区纳西娃娃合唱节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这一举办了19年的合唱节,在丽江影响广泛。
    从古城区教育体育局退休的杨一红,是纳西娃娃合唱节的发起人。
    杨一红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纳西族文化研究和纳西母语传承工作,是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语委聘请的纳西文翻译专家,翻译了近百册纳西文书籍。她也是丽江多所学校的少先队志愿辅导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杨一红曾在对丽江古城区的调研中发现,离古城中心住得越近的孩子,会说纳西母语的越少;年龄越小的孩子,会说纳西母语的越少。
    “传承母语,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做起。”在杨一红的倡议下,丽江市古城区教体局于2004年创办了古城区纳西娃娃合唱节。19年来,合唱节都有一条规定,用纳西语演唱主歌,副歌可以用汉语演唱。杨一红与肖煜光为合唱节创作了10多首主歌。每年合唱节后,这些主歌都被许多中小学生传唱着。
    2023年的纳西娃娃合唱节,杨一红作词、肖煜光作曲的主歌《我喜爱的语言》打动了许多人:“从远古说到今天的语言,这是母亲的语言,是我喜爱的语言;从祖先说到今天的语言,这是心中的语言,是我喜爱的语言”。
    接地气的表现方式激起青少年的热情
    和纯曾参加过两次纳西娃娃合唱节,他感到,许多同学不会纳西语歌曲,不是因为歌曲难,而是因为纳西话里一些俗语的发音难。
    这也正是肖煜光的看法。“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交流、融合、演变,我自己说的纳西话里就夹杂着汉语。”肖煜光说,母语教育如果只依赖传统典籍,讲求词汇的纯正来源,会降低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只有接地气和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才能激起年轻一代主动学习和运用纳西语的热情。
    他的这一认识,来自他2004年出版的专辑《纳西·净地》。那一年,他用纳西族语演唱的歌曲风靡丽江,专辑发行了16万张,被认为是“纳西族音乐史上与时俱进的一个创举和奇迹”。
    从那时至今,肖煜光每年发布的新歌都会被传唱和追捧;2023年年底,肖煜光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达瓦纳西努2024》的预告版,播放量超过20万。一些年幼的孩子演唱他的作品,“台风颇有肖煜光的味道”。
    《纳西·净地》引起了许多青少年学习纳西语的兴趣,“因为他们好奇歌里唱的是什么”。这也让肖煜光意识到,纳西音乐除了原生态的表达外,还可以用新鲜的歌唱方式来表达。此后,他在为孩子们写歌,教他们用纳西族母语唱歌时,都会加入一些口语,让孩子们更容易学会。
    2013年,肖煜光受丽江妖魅创意工作室的邀请,和工作室成员用纳西语为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食神》中的经典桥段配音,火爆出圈。随后,工作室制作推出的纳西语版《河东狮吼》《五朵金花》《功夫熊猫》《人在囧途》《没完没了》等,备受丽江观众欢迎,再次推动了青少年学习纳西语的热情。
    妖魅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来自本土摇滚乐队妖魅乐队,“妖魅”跟纳西语中与地震相关的“余母”谐音。这正是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把母语的传承、传播,与一些好玩的幽默诙谐的方式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母语。
    在《摇滚柯尼若》这部纳西语版电影中,“妖魅”团队将主题歌改编为纳西歌曲《随我所爱》,被众多网友刷屏,一名00后大学生单曲循环好多天,并不断地推荐给朋友,“爱死它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的师生,把这首歌标注上纳西拼音文字和汉语译文,在公众号“纳西语言文化”上发布。
    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歌,让不少在外打拼的丽江人热泪盈眶,有人说为自己是纳西族人而骄傲,有人说歌曲带给他们力量,慰藉了在异乡的孤独。
    探索出一条公益性文化教育实践之路
    10多年来,肖煜光一直是一名“爱上校外公益艺术辅导员工作”的志愿者。他为孩子们写歌,教他们唱家乡的歌,“孩子们脸上洋溢出来的幸福让我内心得到极大满足”。2016年,因为纳西族青少年传承纳西文化作出的贡献,肖煜光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曾经有一段时间,肖煜光常常到乡村向民间艺人学习吟唱调、民歌,跟着他们放牛、放羊、拉松毛时的一些感受就变成了歌词:“远方的高山上有人在唱‘么哒’,心里的情愫被歌声带走”。“大家喜欢的歌,其实都是我跟民间老师学来的。”
    后来,他把这样的学习氛围带进了青少年宫。青少年宫民歌传承班的教室墙上,绘着色彩鲜艳的东巴象形文字,教室里没有桌椅,只有一些草编蒲团,孩子们坐在蒲团上学唱纳西歌曲。就像很久以前,纳西族孩子坐在田埂边、草地上、家里的火塘边,跟着爸爸妈妈唱歌。
    丽江不少孩子都愿意参加这个民歌传承班。不仅如此,丽江市青少年宫每年近20个周末艺术培训班也备受家长和孩子们关注。只要在公众号上发布开班消息,名额就被一抢而空。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族三弦弹唱、彝族口弦……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都可以来上公益课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在丽江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同学们特别喜欢民族课间操时间,丽江市青少年宫的教师专门为学校编排的这套民族课间操,融入了纳西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等多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受学校聘请,青少年宫还长期在学校开设舞蹈、民歌传承等艺术培训公益课堂,让同学们接受不同民族的艺术熏陶。
    “青少年宫+学校”的模式,也在丽江城乡近20所学校开展,丽江市青少年宫的专业教师们,走进学校,送课上门,扩大了青少年宫的服务面,鼓励和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就职于丽江古城区教育体育局、曾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杨其珍,多年来一直作为志愿者,为丽江市青少年宫、古城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组建的纳西娃娃合唱团担任指导老师。纳西娃娃合唱团近年来屡获殊荣:在2015年、2018年全国第五届、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2017年第六届中国童声合唱节获金奖、优秀指挥奖;2022年第八届中国童声合唱节获银奖。
    和杨其珍一样,多年来,10多名文化工作者,在丽江市青少年宫提供志愿服务,在他们的努力下,丽江市青少年宫为推广地方性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此,著名纳西族学者、云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杨福泉认为“极为重要”。
    杨福泉指出,旅游使丽江古城成为最热闹的风景名胜区,古城的原住民逐渐把自己的住房租给外地商户,搬迁到新的小区居住,他们的离开,带走了他们传承的一整套鲜活的文化体系;同时,在乡村,随着年轻人进城打工,乡村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传承、延续也受到影响。
    在杨福泉看来,文化像一条河流,是流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每个时代,都呼唤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当代文化的出现和繁荣,需要政府和民众互动的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关键在于培养青少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优秀文化的意识。”杨福泉说,丽江是一个以自然和文化资源为本地社会发展作重要支撑的地方,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再创造至关重要。丽江市青少年宫探索出的这条公益性文化教育实践之路,对于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文化名市,意义非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