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逐“绿”向“新”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绿色新图景扑面而来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了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
图片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经济大省省会,济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市5个区县、8个园区、18家企业入选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各类试点入选数量全省领先。
发展路径更清晰,发展势头更强劲,发展后劲更充足,发展氛围更浓厚,济南步伐稳健有力,不断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绿色低碳转型
释放发展支撑力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会产生大量垃圾。尤其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日产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加,它们都去了哪里?
“今年1-4月,济南日产生活垃圾约1.2万吨,其中约8000吨生活垃圾进入焚烧发电厂,转化为清洁电能。”日前,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济南市城管局副局长黄爱民现场向媒体记者“揭秘”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图片
济南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5座,年发电量约10.8亿度;有3座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处理厂,年发电量约550万度、提炼生物柴油约7500吨、产生天然气约190万立方米。
和变“废”为宝的垃圾一样,无数个有关“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场景,正在济南的不同角落上演。
5月19日,央视《朝闻天下》播发《推动绿色公路基建 探索减碳“新路径”》,关注济南发展交通与能源融合的新模式。此次登上央视的青银高速济南东服务区,是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2023年碳减排3400余吨,实现了可持续零碳运营。
位于济南高新区的洛克美森(济南)零碳智慧工厂是全省首家“零碳工厂”,即将完工投产。项目建成后,可每年入网90万度绿电、减少碳排放近900吨,将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零碳工厂”建设提供示范。
……
作为山东省唯一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双试点城市”,济南不断探索全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济南启动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顺利完成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15项目标指标和94项重点任务;碳监测评估试点走在全国前列;8个主体入选省级近零碳示范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首位;扎实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稳定在90%以上和97%以上。济南获得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最高一档优良等次;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低碳元素不断融入济南城市肌理,让这座城市焕发出蓬勃的绿色生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能更为强劲有力。
厚植生态底蕴
绘就美丽新图景
高水平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伴随着济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2022年3月,小清河济南段发现大量中华鳑鲏种群。这是有历史统计数据以来,时隔60多年再次发现中华鳑鲏种群,意味着小清河形成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在佛慧山,首次发现全球新记录蜗牛物种。2023年6月,该物种发现者张国一在国际权威期刊林奈学会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新发现,并将其命名为“佛慧华蜗牛”,标志着这一新物种得到公认。
历下区的孟家水库,今年2月迎来旅居的百余只银鸥;在黄河北岸,一批野生大天鹅每年都会奔赴济南越冬,把这里当作栖息地;闹市中的大明湖迎来数十种有益处、有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的“三有”鸟类“落户”。
图片
这一幕幕画面令人欣喜不已,成为美丽济南的生动展现。
小清河水生生物由2016年的73种增加到现在的218种。在千佛山-龙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中,已记录到物种1800种以上,昆虫类、大型真菌类等均有疑似新种发现。黄河沿岸鸟类由130种增加至140余种。
这些变化的背后,更是蕴藏着济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行动。
济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市细颗粒物PM 2.5浓度比“十三五”末改善22%,2023年为38微克/立方米,好于“十四五”规划设定的年度目标;多维度织密水环境质量管控一张网,国控断面水质连续3年保持100%优良,水质指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实施沿黄济西、玫瑰湖、白云湖等7处湿地公园保护提升工程,修复湿地生态82.14公顷;完成11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607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
厚植生态绿色底色,济南宜居宜业城市发展新图景跃然眼前。
向“新”行、向“绿”行
驱动高质量发展“量质齐升”
“现在将一块钢板加工为一个H型结构件只需1个小时,比原先缩短了5个小时。”位于济南起步区的山东方垠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打造了行业领域国内首条5G智能生产线。公司负责人表示,5G智能工厂投用以来,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40%,生产制造周期缩短约60%,生产成本降低18%以上。
超低能耗的厂房、自主呼吸的建筑……在济南,这样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正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绿色、循环、低碳、智慧化发展已势在必行。济南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针对传统产业的深厚“家底”,济南瞄准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主攻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实施“技改双千”工程,让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生机。
图片
聚焦“4+10+17”产业体系,济南建立项目谋划储备“揭榜挂帅”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链条完整、配套完善、产能领先的标志性产业链群,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济南制定发展规划前瞻布局,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推动更多优质项目竞逐新领域,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崭露头角。
向“新”而行、向“绿”而行,济南在破壁重构中实现更多蝶变,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产业共同体、标志性产业链群不断壮大,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软件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4个产业集群获批省“雁阵形”产业集群,3个集群获批省未来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新增省级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774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788家,新增国家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6个、省级38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济南持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切实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2023年,济南在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居第32位,较上年提升了4个位次,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居第15位,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省第1位;“四新”经济增加值5160.5亿元,占GDP比重达40.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济南起步区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也是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起步区建好了,将对先行区起到强有力的示范引领作用。
图片
加快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水系湿地、公园绿地和农田林地等蓝绿空间占比达70%,优先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济南起步区已迈入“成形起势”新阶段,在生态保护、产业培育、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取得新进展,不断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奋力将“先行先试”变为更多“示范引领”的新图景。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速形成,济南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擦亮绿色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
把绿色低碳融入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济南,更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果为广大市民群众共享——
“公园20分钟效应”近来火了,社交平台软件上大量网友表示“真的有用”。济南市民张女士也“闻风而动”,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自家附近的山体公园散步休闲,每次回来都感觉“能量满满”。
增植补绿,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仅2023年全市完成造林1.2万亩、森林质量提升8.8万亩,新建各类公园100处、绿道110公里、森林步道100公里。
创新“公园+”实践,继去年推出79处共享绿地后,今年“五一”假期前,济南再推出2024年首批80处共享绿地,满足市民的游玩需要。
图片
综合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统筹供水供气供热建设,加快实施城中村、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175个城市更新项目,高标准完成41万件城市家具保洁任务,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动……
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塑优,济南宜居宜业水平再上新台阶,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获得“2023年度活力城市”等荣誉。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济南人的共识。践行“光盘行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主动选择绿色出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提升“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济南正深入做好做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济南日报记者林江丽)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