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 数据发布系列活动在成都举行 昆明上榜十大“美好宜居”城市

5月21日晚,2023—2024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发布系列活动——“美好生活之夜”在四川成都举行。活动中,年度“美好焕新”城市、年度“美好文化”城市、十大“美好宜居”城市发布。其中,广州、大连、合肥、成都、昆明、宜宾、威海、常州、厦门、湖州成为百姓眼中十大“美好宜居”城市。自《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开展以来,昆明多次榜上有名。
如何解读“美好宜居”?绿美生态的建设、开放包容的品格、澎湃发展的动能……这些元素构成昆明的城市特性,让昆明成为人们心中宜居城市的典范。
美好 因逐绿而行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2006年联合发起。这项调查活动已经持续18年,每年对全国150多个城市,300多个县的10万家庭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从综合数据来看,人们对公园绿地、治安状况、城市形象、公共文化服务等5项满意度最高。特别是公园绿地的满意度最突出,在20多项满意度指标中增幅最大。
多年来,昆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最亮丽名片,优质环境成为昆明市民及各地游客共享的生态福利。
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中国避暑城市、联合国人居署“国际花园城市”E类金奖、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宜居绿色生态城市……除了这些美誉,一组组数据也能彰显昆明宜人宜居的特性——2022年和202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下,2023年12月首次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一;国、省控地表水断面优良率同比提升6.9%;森林覆盖率达45.3%,2023年新增500个“口袋公园”……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的“试金石”——青头潜鸭、秃鹳等鸟类首次在滇池边的湿地被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浙江楠、银缕梅等在昆明植物园首次开花,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兰科植物钗子股……一个又一个“首次”,带来的不只是惊喜,也生动反映了昆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作的努力。
宜居 是人气密码
“到春城去!”春节、“五一”昆明频频占据热搜,成为各大旅游平台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昆明的人气密码是什么?四季鲜花不断、亲和的城市形象、多元的民族交融,这些特质赋予昆明“顶流”定位。
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昆明接待国内游客1175.63万人次,同比增长6.13%;实现国内旅游花费123.39亿元,同比增长8.14%。近年来,昆明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出系列文旅活动,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文旅新业态、新项目、新场景不断涌现。
不仅有“流量”,也有“留量”,美好生活离不开“住有所居”的保障。
“来昆明工作6年,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公积金账户。”近日,市民沈女士来到昆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业务大厅,不到5分钟便完成灵活就业人员开户缴存全流程。“昆明是全国第二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城市之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昆明在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公共服务和权益、激发新经济主体活力方面迈出新的一步。
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指引,就业创业是《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昆明市转变引才育才理念,以解决引才难、用才难、留才难问题为抓手,积极探索市场化引才路径、搭建大型创新创业平台、优化集成人才服务,目前已引进培养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221人,引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136个。
昆明一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梳理出十件惠民实事,民生投入持续增长,将发展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记者 李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