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励,武阳春雨30年的一“新”一意

潮新闻客户端 陈婧
青青武阳川,渺渺春雨茶。云蒸霞蔚的金华武义,有着多山地、多漫光的自然禀赋,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是浙江省最重要的茶产区之一。武义茶源悠久,从南宋的待客佳茗至明代朝岁贡茶,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幽香馥郁。
图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金华武义当地整合蒋富茶、楼恒久绿茶、鸿源协绿茶等品牌,合归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武义品牌名茶——“武阳春雨”。武阳春雨茶叶形如松针,又似江南春雨丝丝缕缕,通过独特的烘炒结合工艺,整形细嫩挺拔显毫,滋味甘醇鲜爽,具有“甜、绵、软”的品质特征。回甘一味甚有君子兰的淡淡清香,又名谦谦“君子茶”。
自2004年以来,武阳春雨两次获得“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荣获“中华文化名茶”等诸多荣誉。如今,武阳春雨茶叶品牌已是而立之年,三十载求索,武阳春雨创技术之新、管理之新、融合之新,用一枚小小的茶叶链接e时代广阔市场,助推武义茶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茶园里的新质生产力
第一个有机茶之乡、中国有机抹茶之乡、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示范县……拥有众多名号的金华武义,在有机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前列。
技术赋能茶“更香”。以地方区域品牌“武阳春雨”为依托,武义集聚更香有机茶业公司、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围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地方龙头茶企,积极探索茶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开发“智慧茶园”、建设“数字工厂”、打造“数字平台”,通过茶企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在武义县白姆乡金坑脚更香有机茶种植基地的1120亩的茶园里,一垄垄茶树青葱翠绿,采茶工忙忙碌碌的身影中,几处“科技探头”也正在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转向巡逻。“这是摄像头和气象数据采集设备,是茶园里的‘眼睛’,方圆500米内都是它的管辖范围,茶叶的生长、虫害情况在它们的记录下一目了然。”基地负责人介绍。
从“靠天吃饭”转为“精准管控”,智慧茶园运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太阳能诱虫灯、信息素诱虫板、气象监测站、智能运输轨道等设施,全面实现茶园数字信息采集、茶园智慧监控和智能数字控制三大功能。
图片
与火热“营业”的茶园一样,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数字化茶厂内机器忙不迭运转,茶香四溢。生产车间里,杀青、理条、回潮、做型、烘干等工序通过“U型槽”自动进行,温度、湿度等均由“数字”直接控制,这一套标准化加工流程,不仅能做出品质稳定的好茶,还能大大提高茶叶产量。
“过去做茶,依赖‘茶师傅’对火候的掌控,程序的把握。现在,这一套机器直接‘稳定出品’。”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国庆介绍,数字化茶叶生产线搭配的传感设备,会通过总控云平台对加工工艺参数调整,优化最佳工艺参数组合,既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攀升的现实问题,更改变了“靠人做茶”的产业困境。“该生产线的有机茶收购价格比普通茶青高20-40%。”
“全县共有6万多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经营,茶产业是武义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丁志凯告诉记者,武义是浙江省级“机器换人示范县”,目前已建成4家数字茶厂、3个智慧茶园基地、数字化生产线18条,机采茶园面积约8万亩,机采率达70%,居浙江省前列。
另外,武义县还与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共建“浙里有机茶”应用,从茶叶、茶园到茶杯,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通产业链全环节业务流和数据流,实现有机茶全产业链的管理与服务。目前,该应用已完成数字驾驶舱、巡检管理、赋码监管(一园一码)、认证管理、茶企管理、质量追溯和品牌信息管理等模块的开发上线,并上架“浙茶香”应用。
“茶二代”们的新作为
茶产业机械化的背景下,为何传统手工茶人再次成为流通的“抢手货”?武义县茶叶技术服务站工作人员解答,相较机械制茶的标准化,手工制茶代表的是各个地区茶品的差异性,两者各有利弊。
武义是产茶大县,拥有茶园面积12万余亩,全县茶叶机械1.7万台套,茶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84%,而获得职称的茶叶加工工却不足百人。
为补齐茶人空缺,武义在培养年轻制茶人方面屡屡出招,招招给力。
武义通过加强技能选拔、广泛开展培训、比拼产品质量、师徒结对传承等方式,完善茶产业技能人才培育链条,年均培训各类茶叶技能人才500余名。同时,打破学历、资历、奖项等门槛限制,以实操能力“海选”茶产业技能带头人,培养制茶师傅成为“高层次人才”,颁发“茶叶加工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随之,涌现出一批鲍王栋等武义当地年轻的茶师。
图片
“我是闻着茶香长大的,从记事起,爸妈就一直做茶。”鲍王栋传承了老一辈茶人手工制茶的精神和文化。十七年来,他沁润其中、潜心钻研,用农人骨子里的“蛮”和“拼”走出了茶业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
在和茶农们打交道的时候,鲍王栋还发现,许多种茶大户没有自己的加工厂,特别是雨水季节,多有委托加工干茶的需求。于是,他提出了“共享茶厂”这一概念,通过设备共享、空间共享、技术共享的方式,为茶农提供代加工服务。“通过共享茶厂,大家不再因为茶叶卖不出去而发愁,还能提高厂里机器的使用率。”鲍王栋说。
培养农业技能人才、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同时,打造高素质茶人才队伍,是当前茶产业发展新常态新趋势。
今年,骆驼九龙砖茶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入选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该校以茶农为中心、以茶田为课堂、打造的农民教育培训基础平台,培育现代“新茶人”。
学校吸纳了一大批制茶大师、农艺师等高质量黑茶加工教学队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高校建立深度产教研合作关系。一流的师资资源保障,加之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推广,这间“农间茶堂”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茶类专项人才和高素质农民。
武义当地茶企还联合浙江大学、湖南大学高校,深化产学融合、产教深化,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梯度培养储备提供智力支持。这一双赢的模式,既推动了学校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也促进了企业茶经济、茶文化的新发展。
茶旅融合的新天地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展。
“武阳春雨”在不断精进的“技艺”中逐渐成为一款“有记忆的茶”。近年来,武义不断放大“武阳春雨”品牌效应,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培育、招引脚步,提高茶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持续推进“武阳春雨”公共品牌管理提升,拓宽线下+线上产品营销渠道。
近年来,武义依托当地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陆续开展了喊山祭茶迎丰年、老外探秘中国茶、穿越茶海欢乐跑、定格最美尝鲜记等多种多样结合茶事、茶俗、茶旅、短视频大赛的活动。以文旅融合思路打造“茶乡武义”等茶旅游品牌,进一步擦亮“中国有机茶之乡”名片,实现茶产业深度融合。
武义茶文旅蒸蒸日上,孕育而生了一系列露营茶园、非遗茶空间等创意茶场景。
图片
山水田园诗画境、泉茶雅韵武川情。走进武义县王宅镇花田美地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已青翠欲滴,一派生机盎然。赏景、制茶、品茗,悠悠茶香中体验露营生活的浪漫,在悠悠夏日共赴一场诗和远方的户外茶园之旅。
茶香中,休闲露营走出茶旅融合路径,武义成为长三角地区市民“露营游”的绝佳选择。目前,武义观光茶园共有近2.3万亩,年接待茶旅游客超200万人次,万亩茶园、花田绿海、圆塘秘境等知名网红打卡点,拉上天幕、搭上帐篷,就能够感受自然的清新、体验亲子的乐趣。
武义还创建了占地超2000亩,集科技示范、旅游观光、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更香有机茶示范观光园,内设观光茶园、采制茶体验、茶文化展示与加工示范等功能区块,打造适合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多种茶旅研学项目。
图片
武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茶旅逐渐成为武义新的消费增长点,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打造更多武义茶产业发展新亮点,助力“共同富裕”。
体验过休闲安逸的户外茶旅后,接着再赶一场“饕餮”的文化茶宴。
“大巴扎”壁画展示着古代茶马交易和新疆少数民族赶集的盛景,不同民族、时代的饮茶器皿诉说着少数民族人们饮茶的故事,“丝路餐厅”处处彰显的西域风情将少数民族饮食与茶创意深度融合,还有“黑茶文化博物馆”、“骆驼九龙”非遗茶空间,在骆驼九龙黑茶文化园,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文化与茶相得益彰。
据浙江武义骆驼九龙砖茶有限公司负责人祝斌凯介绍,骆驼九龙以茶文化引领茶产业,深入开展茶与美食、教育、旅游等交流与合作。“我们希望不断丰富黑茶文化园的体验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实现茶非遗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一系列的茶“产、文、教、旅”的“跨界合作”,带动武义茶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茶兴业促共富,三茶融合谋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
记者手记:
“科技赋能”如何放大作用力,将“赋能”转显为“最大动能”?除了本质科技的加持外,更需要主体产业的相互配合。
武义茶的科技赋能,体现在产业源头、产线上。政府鼎力支持,企业运筹帷幄,茶农信心满满,一系列“头部势力”铺陈,保障武义茶产业品质稳定、茶产业创收增加。
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富”,武义青青茶芽承载着武义全县6万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随着武义茶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后方力量”是否跟踪到位?目前情况不然,武义地方茶品牌辨识度不强,地方引领性的国家龙头企业数量不够,销售渠道相对单一,茶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对武义茶产业发展形成了制约。
做大茶产业,品质是保障。向“新”促“智”,一心一意深耕区域茶品牌,培养茶人才链接市场,放大全产业链,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武义茶才能走出一条绚烂的发展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