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乌桕树

大概是去年春天,学校将三棵柚子树换成了乌桕。起初我并不认识,也没有心思去辨认,在我眼中,它们不过是三棵很普通的绿树。直到有一天,一名学生在她的作文里介绍了它们,她说,在秋天里,一棵乌桕身上披着不同的颜色。真这么神奇?我也想见见。
一天清晨,我早早地来到校园。步入走廊,阳光洒满教学楼,左手边的三棵树在朝阳下闪闪发光。我突然发觉,这三棵树每一棵的颜色都不一样:远远望去,北边的大都红润有光泽,眼前的一半金黄一半油绿,东边的三色都有,仿佛四季之色都在这一方小小的教学楼前。咦,这不就是乌桕吗?真如学生所言,奇妙极了!我喜不自胜地拿出手机,定格下这如诗的画面。镜头下,每一棵乌桕似乎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都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然而,外在的美丽总是短暂的,视觉上的冲击与新鲜感也随着时间逐渐消失。不知多久,乌桕的叶子落了,落得一片不剩,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毫无生机可言,俨然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此刻,我眼中的它不再有魅力,渐渐也忘了它的存在。
天越来越冷,那天,我在四楼走廊护导,寒风凛冽,大部分学生待在了教室。无意中,我瞥见楼下的乌桕开出了白色的小花。明明是冬天,竟然开花了!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孩子们,心想他们一定会崇拜我的观察力。没想到,有学生说那是果子,我感到意外。幸好大多数学生都说是花,我暗自得意,看来我没有看错。从窗外望去,树上那星星点点的分明就是花,两三朵聚在一起,小小的,白白的,好看得很。可转念一想,叶子都落了,又是冬天,哪来的花呢?也许真是果子?于是怀着好奇之情,我又来到了树底下,定睛细看,真的是果子!我有些失落,心想,它怎么能是果子呢?这果子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吃。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整个冬天,那些果子都静悄悄地挂在树上。纵是寒风呼啸,霜雪欺压,它也不落,就这么如花一般地绽放着。它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知不觉间,春天再次悄然而至,乌桕重新焕发生机,嫩绿的叶子占据我的整个视线,任谁都会多看它们一眼。白色的乌桕果似乎少了一些,也不如往日那般饱满紧致,变得干瘪而沧桑。一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落在了乌桕树上,它淡绿的羽毛,小巧的身姿,从树下看是不容易发现的。我在四楼,看到了它的身影。它用灰嘴啄下了果子,熟练轻松,看来是个常客,随后双脚用力,振翅跃向空中,停在了北边的屋檐上。我看着摇晃的乌桕枝,看着衔着乌桕果的小鸟,陷入了沉思。
那天,我告诉孩子们,我想写一篇关于乌桕的文章,目前正在构思和查阅资料。这么一说,倒勾起一些孩子对乌桕的兴趣,几天来时不时会有几个女生围在一起观察着乌桕。我问她们,喜欢乌桕吗?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追问喜欢它的什么,她们大都说,叶子。“是的,大家都喜欢一目了然的美,我也喜欢。不过,现在我更喜欢它的果子。”她们很是吃惊。我继续说着:“果子虽然很小,不起眼,但它却很有价值。你们看,乌桕果让自然界最灵动的小动物——鸟,填饱了肚子。它经过提炼还可以制成香皂、蜡烛。”她们若有所悟。我又补充道,它们在树上默默忍受了一整个寒冬,终于等到了叶绿、叶黄、叶红的时候,等到了鸟儿来吃它们的时候,等到了实现价值的时候。它们经过一夏一秋的积蓄,又会长出新的果子,经过一冬一春的守候渐渐消失,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它们让我心生敬意。
一个学生说道:“这棵乌桕就像老师一样,默默守候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春夏秋冬。”
“说得真好,乌桕果的花语就是静静的守候。”
“还有默默奉献,乌桕把最美的叶子分享给了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把最实用的果子奉献给了爱它的小鸟,就像老师把知识传授给我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学校。”
“老师,叶子和果子都是乌桕的一部分,它们都在作贡献,不过,我更喜欢乌桕果,叶子经不起寒冬的考验,而果子却可以。果子宁愿忍受寒冬也要实现价值,我觉得它的坚韧令我敬佩。”
我欣慰地点了点头:“是的,外在美固然重要,但内在美才能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我也像孩子一样,调皮地问:“我是乌桕,你们是谁?”
“小鸟!”清脆的童声回荡在校园里。
(作者系南京市三牌楼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4日第4版 
作者: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