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寿光,看“中国蔬菜之乡”的新时代发展图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薛昊悦
最是人间好时节,只此风华在潍坊。近日,“讲好更好潍坊故事”媒体行暨齐鲁天路体验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湖北、四川以及山东等地的30余家媒体,40名总编辑、记者齐聚潍坊,近距离感受风筝之都、中国菜篮子的城市魅力,记录新时代潍坊的发展故事。
5月22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潮新闻记者随媒体团走进潍坊寿光。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每年有至少900万吨蔬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摆上十几亿人的餐桌。除了“中国蔬菜之乡”的光环之外,近年来,寿光在种业创新、工业发展和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尤为亮眼。
图片
媒体团在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参观。
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
走进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温室,一串串色泽饱满、“体态圆润”的小番茄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诱人。寿光蔬菜种业集团负责人刘欣庆介绍,这是园区自主研发的串收番茄品种,名字叫做“赤霞珠”。
图片
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里的“赤霞珠”。
此类品种曾经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十几年前我们从荷兰进口,价格高达10块钱一粒。”刘欣庆说,集团通过自主研发,攻克“卡脖子”难题,现在“赤霞珠”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价格也降到了1块钱一粒,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种植农户也从中获得了很大收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正因此,近年来寿光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致力于打造中国的“蔬菜种业硅谷”。针对蔬菜种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缺乏等风险点,寿光市建立了山东省设施蔬菜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全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种质资源2.5万份,保护和登记的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205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8亿株。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成为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础建设重要基地。
图片
媒体团在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参观。
眼下,第二十五届寿光蔬菜博览会正在举办中。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管理服务中心党组成员、菜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党支部书记程培丰告诉记者,作为全国蔬菜领域顶级展会,今年菜博会共展示了2600多个蔬莱品种,其中新品种600多个,先进种植模式80多种,前沿技术100多项。截至目前,菜博会累计接待参观游客160多万人次。
从一块石头到一粒药片
石头能治病,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在寿光富康集团,“点石成金”的故事正在上演。
富康集团创建于1993年,主要从事医药制剂、化学原料药、热敏新材料、兽药等六大板块六十多个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导产品盐酸二甲双胍、甲氧苄啶、奥美拉唑的产销量居全球第一,氯氮平、新诺明、FB2C等产品产销量分别居全国第一。自主研发的国家级新药氯氮平分散片和曲司氯铵胶囊已上市销售,填补国内空白。
集团展示厅里的一面电子屏,详细介绍了贺兰山上的一块石头,是如何淬炼成药的。据介绍,富康集团的王牌产品盐酸二甲双胍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而生产盐酸二甲双胍的主原料双氰胺就是由石灰石生产的。贺兰山的石灰石碳酸钙含量高、镁离子含量低,是全球生产双氰胺的最优质原料。因此,世界上双氰胺大都来自宁夏地区。
“为了不受外界的制约和限制,我们于2021年3月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布局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双氰胺生产基地,并于当年10月份建成投产,目前已生产双氰胺2千余吨。原料部分运回寿光,用于集团二甲双胍的生产,部分用于出口,真正在上游建立了产业的主导优势,这也是全球最完整的一套二甲双胍产业链,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强的实力与印度、挪威、法国的制药厂进行竞争。”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在寿光,像富康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寿光市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业强市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着力推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寿光工业新发展格局。
从一个艺术馆到一张文旅金名片
很难想象,寿光的一个社区里,藏着我国目前最大的以汉字演变为主题的艺术馆——仓颉汉字艺术馆。该馆由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投资5000余万元,历时两年建成,馆内不仅有世界最大线装书《老苍的蝌蚪》、世界最大手工捞制宣纸,还收藏了自清代以来的三百多本字典,打造了绝无仅有的字典博物馆。
图片
媒体团在仓颉汉字艺术馆参观。
仓颉造字是流传最广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而仓颉据传就是寿光人。“守着我们寿光的文圣,当然要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22日下午,屯西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刚送走一批研学团,又引着媒体团走进仓颉汉字艺术馆,带领大家沉浸式感受耀古烁今的汉字文化魅力。
图片
媒体团在仓颉汉字艺术馆参观。
社区里的艺术馆,是寿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近年来,寿光市抢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契机,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文化阵地和体系建设。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共有市、镇、村三级文化场馆1000多个,市级设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历史文化中心等,镇、村设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00余处;在旅游景区方面,拥有A级景区7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4家;拥有国家5A级展会1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在文旅产业方面,拥有非遗项目137个、非遗传承人153人次、旅行社31家、从业人员2.4万余人,形成了结构合理、要素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产业体系,全面打造了“三圣故里、文明寿光”文旅金色名片。
寿光的发展也是潍坊乘风向上的一个缩影。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200多年前在潍县做知县的郑板桥,曾这样描述清代潍坊的繁华夜生活。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新时代的潍坊历经千年历史文化洗练,正以崭新的姿态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