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文脉·最闽南 | 祈风祭海 闽南人向海图强的文化传承

图片
核心提示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是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使命和传统。泉州先民远航商贸,积淀深厚海洋文化底蕴,打造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创新发展的城市范式,绘就刺桐城“市井十洲人”的社会盛景,开辟“梯航万国”的海洋文明之路。
经略海洋,历史悠长。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九日山昭惠庙、法石真武庙、泉州天后宫三处历史上的官方祈风祭海地,分布在同一段长约 20 公里的江海相连水道岸边,见证了这座城市海洋商贸的兴起与繁荣。
以海为途,敬海而祭。祈风祭海,古代商贸船队驶向大海的精神支柱,与之相关的泉州多处世遗点,是世界闽南人同根同源同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泉州晚报资料库/图
九日山昭惠庙
祈风胜地见证海丝传奇
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晋江上游。海拔不足百米的九日山,却是泉州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泉州文化的发祥地。
山下的丰州,历史上长期作为泉州郡、县治所,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迄今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
图片
左为九日山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所刻。
山中,“无石不刻字”。88 方宋代以来的石刻中,10 方石刻涉及宋代航海祈风,成为世界上仅存的有关海外交通祈风的记载,是记录12—13 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物证,见证泉州向海图强创造出的“海丝”传奇。
“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福王祠下 ,修故事也”……祈风石刻上的记载,让人将视线移至九日山通远王。
图片
九日山仿宋祈风盛典
为什么要祈风于通远王?据载,通远王原是永春与南安交界处的乐山山神,因在唐咸通年间(860—873 年)“指其处”“梦许与护送”重修九日山延福寺所需的大量木材,并以“江水暴涨,其筏自至”方式运送,被民众奉为水神,建祠于九日山。1058 年,北宋郡守蔡襄续建洛阳桥时,迎奉通远王至洛阳桥并建庙镇海,获承认为海神。此后泉州地方官在九日山为航海祈风,通远王完成了从山神、水神再到海神的角色转变,为宋元时期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提供了精神寄托。
宋代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为祈佑海上商舶顺风平安,保障国家重要财源,最迟在12 世纪中叶,南宋朝廷已将九日山通远王祠(即昭惠庙)的祈风仪式列入国家祭典。冬夏两季,泉州地方政府官员、市舶司官员、南外宗正司的皇族等官方代表,在通远王祠前为远航的商船祈风,礼毕后登山游赏,题写诗文纪事,刊刻于九日山的崖壁,因此有了祈风石刻。
10—13世纪,通远王被供奉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第一代海神,泉州所属沿海港口与内河驿站,兴建许多供奉通远王的庙宇。
元朝,晋江航道逐渐变浅变窄,合格海港逐渐外移,位于泉州城上游的九日山金鸡港逐渐退出海港行列,昭惠庙的海神信仰逐渐让位于法石真武庙与泉州天后宫。
法石真武庙
文化交融显示“吞海”豪情
泉州古城西北部的九日山所在处是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的最窄处,东部的真武庙所在处则是外港水域进入晋江的最窄处。宋人就选择在晋江的这两个最窄处,祈风、祭海,护佑向海图强的远航人。
图片
真武庙山门
始建于宋代的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是一组依山势而建的院落式建筑群,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称,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
建于控扼晋江入海口“石头山”上的真武庙,与江对岸的紫帽山、罗裳山遥相对峙,从石头山上可远眺泉州湾,占尽了宋元明清千年历史里港口条件与航道条件的天然优势。历史上这个区域是著名的法石港,交通便利,码头密集,航运繁忙。
真武大帝,原本是中原地区道教神灵系统中“北方(位)”守护神,其信仰传入泉州,因在中国五行学说中“北方”属“水”,这个文化属性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明交融,真武大帝就被泉州人塑造成为海神,寄托了镇海、保平安的愿望。
史载 10—13 世纪,真武庙为“宋时望祭海神之所”。泉州郡守每年两次到此举行祭海仪式,端午节前为回舶祭海、秋冬为遣舶祭海。1217—1219 年 ,大儒真德秀在任泉州太守期间,到真武殿祭祀海神真武大帝,并撰写了《真武殿祝文》,收录在传世史料《真西山文集》中 。祭文曰:“于皇上圣,威神在天诞,降福泽于民,俾有宁字。某之衹事,为日久矣……江湖之间,渗气易作,尚惟慈悯,弭于未然”,祈求消除江海之上的灾害天气、保护商船、海舶航海平安。
图片
泉州市区真武庙重现宋代“东方第一大港”独特的祭海盛典
《真西山文集》中还同时收录有真德秀举行九日祈风仪式和妈祖祭祀仪式时所撰的《九日山祈风祝文》和《圣妃庙祝文》,从中可见 13 世纪泉州成熟的海洋信俗体系,以及官方对海上贸易的支持与推动。真德秀上任第一年(1217 年),前来泉州港的海外商舶数量比往年增加了 3 倍。
图片
“吞海”碑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以海为生的生动写照。
至于著名的“吞海”石碑,是1533年明代晋江县令韩岳所立。寓意真武大帝法力无边,吞纳大海,保佑航海平安,也显示出泉州人经风斗浪、向海图强的豪情壮志。
10—14世纪,一代代泉州人接续努力、向海而兴,泉州港愈加繁盛。真武庙成为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展现出中原文化与东南海洋文化的互动与交汇。
明清以来,法石真武大帝的信仰随着闽南人向外迁移,传播到我国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等地。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宫庙祀奉的真武上帝是从真武庙分炉过去的,台湾等地信众将法石真武庙称为“祖庙”,法石真武庙成为传播信俗、连接情谊的纽带。
泉州天后宫
妈祖信仰情牵世界闽南人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不断探索海洋的泉州人在九日山昭惠庙、法石真武庙的中间,古城的南门修建起了泉州天后宫 ,时称“顺济庙”。
图片
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
天后宫位置显要,这里位处古城南门、晋江中游,内通城区,外连海港,通过德济门,可就近抵达晋江;这里,紧邻市舶司,祈风祭海不必远绕;这里,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处,是祭祀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据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生于清源军莆田县湄洲屿,“升天”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清源军是五代十国南唐时泉州的名称,节度使为环城植刺桐的留从效。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才置兴化军,析莆田、仙游二县归其管辖。这意味着妈祖青少年时期,湄洲岛尚属泉州管辖,称妈祖为泉州人“亦不为过”。妈祖是渔家女子,生前以巫祝为业,预知祸福、救人危难,深受民众敬仰,又因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遇难,卒后被民众立庙奉祀于当地,奉为海神。
10—13世纪,泉州九日山奉祀的通远王,是出海人祈求信风的海神;真武庙奉祀的真武大帝,是出海人祈求航行平安的海神;妈祖则是出海人遇险时,祈求拯救生命的海神。海神信俗,寄托一代代泉州航海人渴望航行平安、向海而兴的良好愿景。
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第二次出任泉州太守。为了肃清海盗,保护泉州内港及外海航道的平安,他亲临天后宫,祭祀妈祖,祈求保佑。从此,祭祀妈祖纳入官方祭典。
13—14世纪,泉州港对外贸易繁盛,德济门一带成为泉州繁荣的商业区,各地商贾云集。泉州天后宫妈祖的信仰地位随着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而得到增强。原本,妈祖被称为“泉州神女”。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下诏“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随之易名为“天妃宫”。1281年,派遣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师文为使者,主持敕封仪式,泉州天妃宫列入国家祭典场所。
元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特命使臣从直沽(天津)至泉州,沿途拜谒15座妈祖宫庙。在所有祭文中,唯有泉州妈祖宫庙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第一次将泉州天后宫明确为妈祖信仰发祥地,肯定了泉州妈祖在海外贸易中的作用,以及当时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短短数十年间,泉州妈祖从一位区域性海神,升格为全国性的海洋保护神。从信仰文化的扩张,看出当年泉州港海外贸易的繁盛,看到泉州人向海图强的成效,印证了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地位。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时,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两次途经泉州,遣使到泉州祭拜妈祖,恭请妈祖神像随船供奉,将妈祖的神佑传播海外。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封赐泉州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并对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泉州天妃宫自此改称天后宫。如今,成为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由宋至清历代皇帝先后对妈祖进行了36次敕封,封号最长达64个字,是中国历史上获得封号次数最多、字数最长的人物。
随着泉州民众不断地向海外移民和海外交通贸易活动,妈祖信仰文化经由泉州港扩散至我国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欧美日等地。如今,妈祖信仰遍及世界上任何与海有关的中国人聚落,世界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数以千计的天后宫,拥有两亿多名信众,在人类海洋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出海远航有了卫星气象观测、预报等高科技的“祈风祭海”手段。在过往千年时光里,九日山昭惠庙、法石真武庙、泉州天后宫这三处官方祈风祭海地,共同展现古代泉州悠久的航海传统、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见证多元文化在泉交融,体现闽南人向海图强的文化传承,成为连接海内外闽南人情谊的纽带。
人生海海,敢拼会赢。悠远绵长的泉州海洋文化,既讲述着闽南人与海洋相拥逐梦的故事,更包含着无限的惊奇与可能。当下,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的泉州,正在书写“东南有海浩无穷”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