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炎是新型疾病吗?咋预防咋治疗?

近日,台湾出现两例“日本脑炎”病例的消息冲上热搜。由于1名男子发病仅9天便不治身亡,该病的严重程度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很多网友疑惑,难道“日本脑炎”是一种新型疾病吗?为什么发病那么快,危害又那么大?日常生活中,该怎样预防和治疗?
7-9月为“日本脑炎”发病高峰期
“‘日本脑炎’其实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它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为最早在日本发现并被日本学者分离,故称为‘日本脑炎’。”陕西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张鸿介绍,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轻型和普通型的患者大多可顺利恢复健康,而后两型病死率和后遗症率较高。
张鸿表示,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猪、牛、马、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均可感染乙脑病毒。其中,猪是导致人感染的最重要传染源,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猪-蚊-人”。因此,猪圈及附近可能是乙脑“高危区域”。
张鸿介绍,在我国,乙脑流行季节是每年5-10月,发病高峰期则通常在7-9月,其流行地区的分布与蚊虫分布密切相关。由于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且10岁以下儿童尤其容易中招,因此,低龄幼儿更易感染乙型脑炎。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JEV)后,乙脑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全国范围的流行也已基本控制,临床上的病例非常少见。
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流行期间以轻型和普通型多见,轻者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还有头疼、爱睡觉(轻度嗜睡)等症状,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型和极重型。”张鸿表示,乙脑的某些症状虽与感冒类似,但并没有感冒时常伴随的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感染严重的患者,由于乙脑起病迅速、病情发展快,若未得到及时规范治疗,2-3天内即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死亡。临床上,部分病例即使病愈,也会留下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张鸿介绍,因目前针对乙脑无特效药物,所以预防重于治疗。她表示,乙脑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特别是幼猪,故要首先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确保人畜居住地分开。在流行季节前,要做好给幼猪的疫苗接种工作,减少猪群的乙脑病毒感染。其次,人们要预防乙脑,接种乙脑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日常生活中防蚊、灭蚊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如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滋生地,用蚊帐、驱蚊剂等方法防蚊驱蚊。此外,夏季出门可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以防止蚊子叮咬。在蚊虫出没频繁的上午7~9点和下午4~6点时段,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由于积水易滋生蚊虫,进入多雨汛期后,一定要注意定期“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并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杀虫喷雾剂等灭杀蚊虫。
尽管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张鸿表示,绝大多数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会呈隐性状态(隐性感染者是出现症状者的300-2000倍之多),即无症状且可自愈,而且,感染后还可获得较长久的免疫力,故大家对乙脑也无需恐慌,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可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排查。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