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宝鸡实践|泥里“淘金”,成就中国泥塑第一村

小小一团泥土,在制备好的模具里,用手捻平、延展,然后再用一块泥巴贴上,巧妙“拽”下……一分钟不到,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塑坯就做好了。
5月23日,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来到位于宝鸡市凤翔区的“中国泥塑第一村”——六营村,凤翔泥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胡新明,现场展示了精湛技艺。凤翔泥塑从一个流传于地方的传统“泥货”,变成誉满天下的艺术珍品,离不开他的探索和推动。
图片
调研团走进泥塑村。
与兵马俑同宗同源
从“泥货”到广受欢迎的艺术品
泥塑,是流传于陕西宝鸡凤翔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又被当地人称为“泥货”,其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2006年5月,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在此之前,凤翔泥塑已经因为一个人而声名鹊起,他就是胡新明。
“现在人们都知道兵马俑,其实凤翔泥塑跟兵马俑同源同宗,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民俗和美学价值。”23日下午,在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的西府民间艺术博览园,胡新明向调研团详细讲解了凤翔泥塑的历史和传承。
图片
胡新明介绍他的泥塑产品。
不过,尽管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泥塑产品并非一直都受重视。记者看到博览园内墙上张贴的“泥塑谚语故事”提到一个典故:“泥塑莫本越做越紧”。意思是说,以前做“泥货”费时费力却没有太大利润,如果农忙时投入时间精力过多,容易耽误农时,得不偿失,所以做“泥货”反而成了让人看不起的亏本买卖。
显然,要是一直亏本,再好的技艺也难得到传承,用胡新明的话说,如果凤翔泥塑没有市场,他同样不会造一屋子泥塑放家里,“自己堆着自己看。”
而胡新明对凤翔泥塑的最大推动力,就是把这项技艺从“亏本买卖”变成了“赚钱生意”,让凤翔泥塑获得新生。
1985年,一次偶然机会,胡新明出国展演,当看到在家乡只能卖一毛五分钱的不起眼“泥货”,在美国居然能卖几十上百美元时,从小喜欢泥塑的胡新明,就意识到凤翔泥塑里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那次他一下赚了4300元。
随后,胡新明克服重重困难,接连解决了泥塑产品的易碎、创新力不足、生产工艺陈旧、包装简陋等难题,实现了泥塑产业化、规模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让村里人看到,原来不起眼的“泥货”,也能发家致富。
在他的带动下,泥塑开始从六营村走向全国并誉满国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从一人致富到带动乡亲
让传统非遗发挥更大价值
“非遗传承一家独秀一点红,千家万家遍地红。”在胡新明看来,除了有广阔的市场,优秀的营销创研团队,更要有强大的生产群体,而这个群体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他的家乡。毕竟,在六营村乃至整个凤翔地区,才是泥塑真正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
在产业化道路上,胡新明不断进行探索,先后成立了凤翔县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和陕西新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前者主要接公司、机构等的大订单,后者主要承接大型雕塑工程,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此外,他妻子还牵头成立凤翔县西府巧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不仅为周围村庄妇女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组织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泥塑手工制作中来,让传统民俗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目前,胡新明采取了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首先由“新明泥塑工坊”和民俗文化传承公司负责最新泥塑产品的设计、制作及市场试运营,一旦产品获得认可,他会将之分配给众多农户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这样一方面能够紧跟市场需求趋势,另外也带动村民有针对性进行生产,降低风险,获得更多利润。
图片
制作工坊的女工在进行泥塑创作。
目前胡新明的公司和合作社泥塑的生产规模年产15万件左右,产值能达到3800多万元,大批农户由此致富。2023年6月,因为泥塑产业发展带动成效突出,六营村成为陕西省和国家乡村振兴局首选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并在全国进行了直播,“对此感到非常自豪。”胡新明说。
村庄聚焦泥塑产业链延伸发展
打造富裕“新六营”
六营民俗村里有各类民俗产品进行展销。
泥塑产业发展,潜力无限,并且具有巨大带动性。记者从胡新明所在的六营村了解到,目前全村共有268户1000余名群众从事泥塑产业,利用“非遗泥塑”打造“中国泥塑第一村”。目前已经建成六营民俗村,2023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使用争取到的乡村振兴财政衔接项目,建成“中国泥塑体验园”,让国内外众多游客对凤翔民间工艺泥塑有了更深入了解。
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六营村将采取“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壮大泥塑生产、销售等产业规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建设产业强、环境美、乡风纯、村民富的‘新六营’。”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志浩 发自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