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径仅1.7厘米!38粒微“核弹”植入患者胸腔灭癌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现在我不仅食欲大增,连长期依赖的止痛药都不用吃了。”刚刚接受了肺癌介入手术的陈先生(化名)开心地说道。
照射治疗半径精确控制在约1.7厘米范围内、38颗碘125粒子均匀植入了患者的肿瘤组织内——5月23日,湖北武汉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李铭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医疗团队在5月9日刚刚为陈先生完成高难度内放射治疗手术。
命悬一线:术后一年肺癌复发,肿瘤蔓延
陈先生今年61岁,三年前在某家医院确诊肺癌并接受了手术。遗憾的是,术后一年,癌症复发并伴随多处转移。后续的放化疗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疗效不尽人意,未能有效遏制肿瘤的进一步扩散。
湖北武汉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李铭介绍,经过肿瘤科与外科专家为陈先生联合会诊,确认其肺癌已转移至右后上纵隔,累及胸椎4-6椎体,位置极其危险。“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此次复发的病灶毗邻主动脉、心脏、食道、气道、脊髓等重要器官、组织。且患者肾功能不好,无法接受化疗。一年前此部位曾接受放疗,让周围组织对放疗的耐受力极差,再放疗,常规剂量难以达到治疗效果。”
化疗无法进行,放疗难有成效,难以耐受,而手术治疗时机已过。“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决定采用碘125粒子植入术作为治疗首选。这是一种精准的内放射疗法,能够直接将放射源置于肿瘤内部,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尤其适合像陈先生这样复杂且不宜进行传统手术或放化疗的病例。”李铭说。
“针上绣花”:穿刺通道距离脊髓仅数毫米
碘125粒子的治疗介质在外观上犹如微小的银棒,外覆以钛金属壳,长度仅为约0.45毫米,直径更是细至0.8毫米。“这些粒子会在体内持续释放伽马射线,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自然衰变过程,以毫米级别的精准度,对肿瘤区域实施连续且集中的照射治疗,其治疗半径可精确控制在约1.7厘米范围内。”李铭介绍。
陈先生在5月9日接受了植入手术。由于复发病灶位置大多毗邻气道、脊髓等重要器官,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手术团队面临的挑战无异于在“针上绣花”。李铭表示,“为了确保穿刺路径安全有效,团队精心规划,通过椎体旁及椎弓根构建了多条穿刺通道,其中某些通道与脆弱的脊髓仅相距几毫米。”
图片
5月9日,武汉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李铭为陈先生实施碘125植入治疗手术。医院供图
手术非常成功,李铭将38颗碘125粒子,均匀放置到了需要“核爆”的病灶处。“单颗碘125粒子有效辐射杀伤半径1.7厘米,数十颗粒子均匀分布于肿瘤组织内,持续杀灭肿瘤细胞,其半衰期近60天,最终有效时间可达6个月以上。”
术后效果显著,陈先生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甚至不再需要依赖止痛药。李铭向记者分享了陈先生最近一次的检测结果,“因前期患者对止痛药物不耐受,胃肠道反应大,现停止痛药物后,陈先生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营养状况改善,复查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回升,他的身体机能正在稳步恢复,免疫系统功能也在逐步增强。”
“医院已为陈先生定制了为期2-3个月的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包括定期的影像学复查、血液学监测以及详细的康复指导。通过高科技医疗设备持续追踪碘125粒子的分布与活性,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李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