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工业强市 创新聚变

近日,在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M4组件车间,7台白色的AGV智能送料车有序穿梭在洁净化生产车间里。这个年产8GW高效电池和12GW高效组件工厂,是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宁基地四期项目,总投资超过78亿元。正泰新能光伏组件,订单已经排到今年三季度以后。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海宁市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准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赛道,工业强市创新聚变,大力组织实施“新兴海工程”,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据海宁市经信局数据显示,2023年海宁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818亿元,增长10.8%;规上工业增加值537.8亿元,增长14.8%,增速位列全省44个工业大县第一。
有一种挺进
叫赛道谋划“早”
2023年底,在迪拜世博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一个浙江小县“亮”了。
在大会的“光伏地图与零碳乡村发布会”边会上,来自海宁的代表用5分钟的时间,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讲述了当地建设“光伏先锋城市”的故事——海宁光伏装机容量目前已超过100万千瓦,人均光伏1.39千瓦,累计发电量全年超过11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万吨,实现“人人光伏”战略目标。
“人人光伏”的背后,离不开具有海宁辨识度的“241”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强大支撑:培育光伏、时尚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泛半导体、储能、新材料、高端装备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谋划生命健康1个100亿级产业集群。
2023年,对准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赛道,海宁结合本地产业基础,迭代升级“241”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将其作为具有海宁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年来,海宁光伏产业的发力有目共睹:大力推进智能光伏省级核心区建设,全年光伏产业规上产值突破700亿元,大幅增长48%,增速全省第一。晶科、正泰等重大项目全部投产满产,全市光伏电池产能达到42GW,组件产能达到52GW,占全省1/3。晶科能源是一家全球知名、极具创新力的光伏科技企业,去年,来自该企业的“TOPCon电池组件及组串式矩阵系统”获国际首台(套)装备认定,成为浙江唯一,实现海宁“零”的突破。
同样,海宁泛半导体产业的异军突起也非偶然。芯盟科技的异构AI芯片、君原电子科技的静电吸盘,实现了技术突破;天通股份的铌酸锂晶片、拓荆科技的晶圆键合设备,都属国内首台(套)……“聚力打造半导体未来产业先导区,围绕数字产业化、载体平台化和要素高级化做文章,只有激起一家家企业科技创新的浪花,才能涌起科技创新塑造新优势的浪潮,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规上产值突破250亿元,成为国家大基金在全国着力打造的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基地。
图片
(火星人智能化生产车间)
有一种突破
叫企业培育“早”
1月29日,海宁市经信局和市“创新提升年、改革突破年、项目攻坚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的若干意见》。《意见》支持列入“新兴海工程”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将在项目用地、用能、排放指标、融资等方面优先予以倾斜;对有较强投资意愿的优质再发展企业,特别是“亩均论英雄”规上租赁企业领跑者,给予土地、能耗、排放等要素支撑,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工业一直是海宁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1994年,海宁启动“兴海工程”;2023年,海宁吹响实施“新兴海工程”的号角,认定公布首批重点企业89家、重点科技型企业49家、重点项目41个、重点团队12个、重点企业家16位,并授予“新兴海工程”奖牌。“明确通过4年时间,以100家‘新兴海工程’重点企业、10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100个重大产业项目、100个重点团队(企业家)、100亿新兴海工程母基金这5个‘100’为抓手,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坚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培育模式,培育一批根植于本地且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海宁扎实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充分发挥晶科、天通等在光伏、泛半导体产业上的牵引作用,加速绿康光伏胶膜、晶科储能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落户海宁;以袁花阳光小镇、尖山新区为重点,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谋划建设分布式光伏研究培训基地,晶科投资7.5亿元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正泰也把企业研发中心搬到海宁,全力攻关最前沿技术。
图片
(海宁泛导体产业园)
与此同时,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在海宁蓬勃发展。2023年4月,长三角(嘉兴)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基地海宁工作站挂牌成立,提供高效政策对接服务和精准培育。在一系列培育政策的助力下,海宁目前已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1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49家。
图片
(中国国际时装周“海宁日”活动)
有一种创新
叫产业升级“早”
1月5日,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交流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海宁市“打造亩均评价生态 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成功入选全国十大改革标杆案例。
2015年,正泰新能源落户海宁尖山,探索打造了向全球用户开放的“光伏制造+互联网”透明工厂。即便企业生产热火朝天,但产能缺口仍不断增长。在尖山新区管委会、海宁市经信局等多部门协同努力下,正泰新能源成功收购海宁万盛沙发有限公司在尖山新区(黄湾镇)高点工业园的217亩土地产权。仅数月时间,从沙发制造工厂变成了光伏智造工厂,217亩低效用地“腾笼换鸟”重新盘活。
实施数字化绿色化“两化”改造,是传统制造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不得不为的一项工作。“亩均论英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22年,海宁发布《海宁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2022—2025)攻坚行动方案》,瞄准“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两大赛道,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截至目前,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重点用能企业诊断实现全覆盖,2023全年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116个、绿色化改造项目257个,上线经编产业大脑、服务经编企业超1200家。”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数字化改造为例,海宁市深入贯彻落实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总体决策部署,以打造“县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复制样板”为目标,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2023年,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3.43%,位列嘉兴第一名,增幅达23.69%;区域两化融合指数117.85,连续10年保持嘉兴第一名、全省前列。
在海宁,“先行一步”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两化”改造借梯登高,提升了发展空间。雪豹服饰通过数字化生产线的建设,实现了生产数据流通、分析、记录与反馈,并结合AI与大数据,综合效益提升20%;莎特勒新材料通过“智慧生产”信息一体化互动平台,实现车间自动化与数据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产品生产效率提升30%。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围绕“早”字做文章,潮城海宁将以奋进者的昂扬姿态在新起点上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以44个工业大县领头之姿为浙江经济的“稳”“进”“立”谱写崭新篇章。
(图片由海宁市经信局提供)
来源:浙江日报(张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