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皮自称原产的铝合金棺材:小解台军CM-21装甲运兵车系

图片
目前台军装甲部队中,仍在沿用以美制M113装甲运兵车为蓝本改进的CM-21装甲运兵车。该车首辆原型车于1979年出厂,1982年正式服役。总共生产辆超过1000辆。并衍生出了一系列车系。
不过,这款被台军大肆吹嘘的“自制”装甲运兵车,其本质也不过是美军的“换皮车系”。1967年底,深陷越战泥沼的美军与当时的台岛当局签署所谓的“翻修计划”,开始翻修越战美军装备直至越战结束。期间,也为台岛当局累积了一系列对M113装甲运兵车的翻修、焊接、零部件制造、全车装配、测试的完整经验。
图片
▲军列上的台军M113装甲运兵车,其车首外观与台军的CM-21装甲运兵车有所区别,摄于2017年新竹北端
至1975年,台“联勤”部门实施“万乘计划”,由台铝公司自行生产的铝合金装甲板焊接三辆M113底盘作为测试对象。“万乘一号”为仿M113车系的M106-4.2英寸的自行迫炮车,但其迫炮更换为台制63式120毫米迫炮。此车概念随后由CM-22A1/120毫米自行迫炮车继承。
“万乘二号”是将M24“霞飞”坦克炮塔“缝合”至仿制的M113底盘上,并将发动机舱挪至车体后方,属于典型的“缝合怪”式的轻型坦克。
图片
▲组图:台军“万乘二号”试验车,又是一辆奇怪的“缝合怪”。就防护角度而言,该车甚至还不及原版的M24“霞飞”轻型坦克,采用M113装甲运兵车底盘后,整车高度显得格外高大
“万乘三号”则是将仿制的M113底盘上加装“工蜂四型”多管火箭发射器,也是多管自行火箭发射车。后来,台军工部门又另将6辆美制M113装甲运兵车改造为此版本的多管自行火箭发射车。
图片
▲采用“工蜂四型”多管火箭发射器的“万乘三号”试验车
除此之外,还有将M48A1改装为M48A5的“万乘四号”。而台军的“万乘计划”也为后来的CM-21装甲运兵车的设计、生产、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图片
▲(彩绘):台军的“万乘四号”试验方案,正式型号为M48A5,比起“火牛专案”引进的M48A1,该车有三点改进:将原版的90毫米火炮更换为M68型105毫米线膛炮、采用柴油机及加装红外夜视仪、新型光学测距仪在内的新式火控系统并在车尾加装行军锁定器。仅有一辆样车
技术性能一览
在台军中,基本型的CM-21定位是装甲运兵车。全车以全焊式铝合金打造,使用与M113A1装甲运兵车同款变速装置及传动系统,总计可搭乘12名士兵,车头、尾及车身两侧与M113装甲运兵车对比后可见多加了双层中空间隙装甲,内部以填充聚氨基甲酸酯发泡化学物来吸收敌军枪弹、炮弹破片子弹,增强整体防护性。根据测试,CM-21装甲运兵车正面可抵御7.62毫米级别的穿甲步枪弹。整体而言,CM-21的防护性比M113装甲更好,但也因此增加了数百公斤的整车重量,导致机动性稍有下降。
在CM-21车体两侧后部各有两个观察口,而正后方一个观察口。其后半段步兵舱采用车中央背对背的方式乘坐,前半段步兵舱则是面对面的方式靠着车身乘坐,CM-21具备浮渡能力,在没有增设浮渡装置的情形下,可浮渡1.5米深的水域。下水前需启动两具抽水泵,打开车头挡水板。在水中仍靠履带推进,没有额外的车桨叶。和M113一样,CM-21的车尾两侧可加外挂油箱。
CM-21的基本武备包括:一挺12.7毫米“勃朗宁”M2重机枪或是一具40毫米Mk 19自动榴弹发射器,其车体两侧各配有一具四联装烟幕弹发射器。目前,在台军中也有双枪架版本(即同时增设“勃朗宁”重机枪及Mk 19自动榴弹发射器)
图片
图片
▲台军CM-21装甲运兵车实车,摄于2011年南投县集集镇的“联勤兵整中心”内
图片
▲从斜后方角度检视台军的CM-21A1装甲运兵车,摄于2011年台成功岭军营开放日期间
图片
▲位于中兴台大校场的地、空整体作战攻击演练中,左翼的一辆CM-21A1通过观众席前向东推进,这辆CM-21A1使用的就是40毫米榴弹发射器。摄于2011年台陆军湖口营区开放期间
图片
▲突击演习中,台军士兵从CM-21A装甲运兵车后部乘员舱冲出,随后在烟雾掩护下向前方推进,摄于2012年
图片
▲台军CM-21A1装甲运兵车乘员舱内部特写
衍生车系
目前,在台军中服役的CM-21主要型号仍为CM-21A1。主要承担最基本的运兵任务,无法进一步升级为步兵坦克。在台军“云豹”系列轮式装甲车诞生后,对CM-21的技术升级更成了一件遥遥无期的“幻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号“军9-31043”的台军CM-21A1装甲运兵车实车,其车顶位置装有“勃朗宁”重机枪用于自卫,步兵除了透过后方观察口观测外,也可利用其向外射击,摄于2013年台军“装甲兵学校”
CM-21A2是A1的改良型,其改良设想源于来自美制M113A2装甲运兵车,因M113A1/CM21车系发动机舱的进气方式为正压式,容易造成废气进入车内,导致乘员吸入过多废气降低作战能力,所以台军将进气方式改为负压式,使空气先进入车内,其次再进入发动机舱,最后由发动机舱抽出。车身两侧装甲改为网型装甲,用于对抗成形装药(如敌方单兵携带的火箭筒)的反装甲武器。
CM-21A2推测可能是要直接升级成步兵坦克,曾经有引入法国25毫米GIAT M811机炮DRAGAR型的单人用机炮炮塔做为测试之用,但并未采用。还曾自行发展简易的单人车长用机枪塔,也仅限于测试用。
图片
▲台东陆军指挥部编制下的CM-21装甲车。其车体正面还绑有油箱,其“勃朗宁”机枪仍为人力手动操作,车体一侧还挂有乘员的战斗背包
图片
图片
▲台军CM-21A2装甲运兵车实物
除运兵型号外,台军也有将CM-21改进为支援车系的版本。其中就包括了CM-22。它是CM-21的107毫米迫击炮(目前也有改用120毫米迫击炮)版本,原先的步兵舱改为车载迫击炮平台,取消步枪射击口及中空装甲,可以说是美军的M106自行迫击炮的仿制版,整个外型细节相似度很高。
CM-22发展于1987年,至1999年左右仍有生产,但CM-22后期版本内部的迫击炮弹药舱与美军M106自行迫击炮已有区别,细节上的一部分零件如:车头大灯CM-21装甲运兵车通用。
图片
▲台军使用的CM-22自行迫击炮车,摄于2011年空军松山基地开放日期间
而CM-23则是由CM-22衍生的81毫米迫击炮版本,与美军M125自行迫击炮定位相同。
图片
▲台军使用的CM-23自行迫击炮车,摄于2012年陆军步兵学校开放日
图片
▲台军CM-23自行迫击炮车后部搭载的M29型81毫米迫击炮实物,摄于2012年成功岭军营开放日
图片
▲以CM-21底盘为基础,将5对负重轮增至7对,延长车身的同时提升负重能力,配合台军M110A2自行火炮使用的CM-24弹药运输车实车,全车载弹42发使用手动操作的折叠吊杆吊运炮弹。
图片
图片
▲在台军中,射速较快的M109A2与M109A5自行火炮,会改用CM-24A1配合,CM-24A1的改良点是使用自动化舱储系统及电动输送轨,运载90发155毫米炮弹与所需药包,可以让弹药补给兵不必暴露在敌方炮火下将炮弹补给给自行火炮
图片
▲CM-27高速牵引车,它比CM-24要短。1994年完成原型车,其开发目的是为了牵引陆军的拖曳火炮,可搭载整个炮班及弹药,以履带装甲车的越野性能进入一般轮式卡车所不能抵达的地形,目前CM-27改良至CM-27A1
此外,CM-21车系里也有执行反坦克任务的车辆,这就是CM-25“陶氏”反坦克导弹装甲车。在台军中,仅有海军陆战队配有该车,归台海军陆战队下属反装甲连调遣,每连12辆CM-25,总产量不超过30辆。
CM-25同样是借鉴了美军的M130反坦克导弹装甲车,将步兵舱改为装载“陶式”导弹弹药,全车共携带10枚“陶式”。不同于CM-21的设计,CM-25的烟雾弹发射器移至车头,同样取消步枪射孔及车体侧面中空装甲层。应台海军陆战队特殊的两栖作战环境要求,CM-25的装甲层内部填充聚苯乙烯,以增加浮力。防护性并无强化。而台陆军仍沿用M113A1衍生的M130“陶氏”反坦克导弹装甲车。
图片
图片
▲与游客一同合影的4名台军CM-25乘员,摄于2017年左营营区开放日期间。其车体正面采用海军陆战队的“海锚”造型而非“青天白日”。
图片
▲射出“陶式”反坦克导弹的CM-25。该车仍采用线导设计,整个引导系统与发射平台必须直接连线,并要求目标维持在射手的视线内,直到导弹撞击目标为止。一旦射手负伤/阵亡或受到干扰,导弹将不受控制
此外,台军还有将CM-21改为装甲指挥车的版本,即CM-26。其定位与美军M113装甲运兵车衍生的M577指挥车相同。
图片
▲CM-26装甲运兵车实物,取消了自卫武器,强化了数控系统,便于指挥官第一时间了解战场形势
图片
▲CM-26装甲运兵车内部一览,原先的乘员舱被尽可能地清空,留有空间用于放置器材、部署人员,摄于“台东地区防卫司令部”太平营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