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一本 VS 211高校:两种环境下的青椒人生

文 | 小北
“青椒”是人们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这是一个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60%的庞大群体。寒窗苦读二十余载的他们,好不容易才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这个被很多人期许的职业,近年来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
近日,南京某青年教师自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身处竞争环境的人们,很容易从个体的悲剧联想到高校教师的普遍性生存压力。都是因为“非升即走”?这个被广泛传播的词,其实并不能概括所有教师面临的压力。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在不同年代进入高校的教师,各自所处的晋升条件很难一概而论。
有人如此描述一个 “青椒”的日常:早上起来,看书、查资料、写论文和投标书,抓紧完善由老教授挂帅的课题报告;中午随便吃点,到学校还得完成下午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下课后得赶在财务、人事下班前把发票送去报销;晚上回家,还要上传教学课件、回复学生邮件,真正能坐下来看看书、写写字已是深夜。让人羡慕的寒暑假,其实也不能休息,需要准备调研或论文……可以看出,青椒的工作有两条主线,科研和教学。而在生活方面,他们跟同龄人一样,面临结婚生子、买房养家等难题,很容易陷入跟不上“社会时钟”(什么年龄干什么事)的困境。
即便面临着类似的压力,在进入高校之初,青椒们仍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为了进入一流的高校,会去竞争一个通过率只有3%的转编临时岗,也有从QS前30院校毕业的博士,选择去一所三本院校“养老”。当然,更多的人在安稳和上进之间,寻求着一种平衡。
我们与两位青椒聊了聊,一位来自西南地区某双非一本高校,另一位来自长三角某211大学。两种学术氛围、竞争压力,让他们获得了不同的生活和心态。在学术追求和名校教师的光环背后,每个人都在扎实地工作,努力寻找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平衡艺术。以下为他们的自述(人名皆为化名)。
 成为鸡头,还是凤尾 
兰亭,西南某双非一本高校教师,2010年进入该校
西南地区高校一直是相对不卷的地方。2010年,我从一所985高校博士毕业,首选是留在北京,所以投递了一所211高校。前期沟通很顺畅,但在最后发Offer时出了点问题。高校招聘进入尾声时,父母突然建议我回到家乡西南地区,所以我最后投了现在这所学校,而且顺利拿到Offer。如果我选择了北京或江浙沪的学校(即使是双非一本),过程可能会坎坷很多。
在我进入高校的2010年,高校教师还不算特别热门的职业。我们那一届毕业的博士,只有三人选择进高校,更多人去了出版社或高中。前者市场前景好,后者当时能开补习班,收入都不错。相比之下,高校老师没啥吸引力,除了稳定,没有别的亮点。
进入高校后,当时学校的政策是,前半年适应期,没有任何要求。接下来的一年半,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以及全部的科研任务。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正常教学任务是一年320个课时,试用期是160个课时,相对比较轻松。近几年我升了系主任,会给系里的老师安排教学任务,他们的课时现在增加到了200个课时以上(试用期)。
关于论文发表,我们那个时期,发C刊的要求相对轻松。一是当时C刊的标准比较粗放,D级(市级)C刊也算数,而现在一般至少要C等级(国家级省级)及以上的期刊才算。有些学校卷得特别厉害,会要求在核心期刊或者SCI那种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另外,当时普遍不会开除老师(也可能是因为我在双非一本)。据我所知,有些老教授在试用期是没有发过C刊的,但教学做得很好,也没问题。现在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
不管怎样,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的老师水平(与要求)是很不一样的。我博士是在一所985大学,当时算是中上水平的学术能力,但对我们来说,刚毕业就要独立做研究,其实挺不容易的。
项目方面,有地初级、地市级项目,这种简单,但对考核帮助不大。往上是省级项目,要先有研究报告拿去申报,确认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才能开始解题。再往上是教育部、国家社科级别的项目,这种就需要写专著,要提前想明白专著方向是什么,框架是什么,审核通过才撰写,最后还要承诺出版。
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后,才开始分配时间。像我之前做的一个省级重点项目,花了2年,写了十多万字的研究报告。我做的一个教育部项目,花了3年时间,写了大约17万字的专著。再往上,国家社科级别的项目,就我们学校的教育资源来说,一般很难申请下来。这些项目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不同的,刚博士毕业就能想明白研究方向的人,其实也不多。而持续可产出的学术能力,是高校教师评判标准里的一个重点。
据我了解,东南地区有些特别好的学校,考核的要求是要拿到国家级的项目,不然就要“非升即走”。他们的标准和我们的很不一样,等级、数量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当一个博士选择高校时,Ta要考虑的问题是,要不要加入这种“非升即走”的竞争,或者说进入一个“成为凤尾”的地方?也就是在一个更好的学术环境里持续进行学术产出。如果Ta只是想要一个编制的话,有别的学校可以选。我2012年开始带的一届本科生,有个学生申请到了QS前30的海外大学,读博后去了一个三本。听说他们的考核要求更轻松,进校福利也不错,进去几乎就是养老状态。
现在高校毕业的学生很多,大家都想去一个更好的环境,在我看来,学校的等级、学术环境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都往一个标准走的话,会卷得越来越严重。
纵向来看,这些年对老师的要求确实是越来越高。我们学校最近几年进来很多新的博士,海内外的都有,他们对科研的想法比我们刚毕业时确实更成体系,也更活泛一些,能看得出来是很优秀的人。但因为僧多粥少,几百个人竞争一个教师名额,所以福利也变了。我当时进校时,有安家费、学术启动费,学校还修了4幢教师公寓,让我们可以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减少了很多生活上的顾虑。但近几年进来的老师,普遍就只有市一级的补贴了。
总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最后要考虑的还是具体的工作内容:每天做什么,每个月做什么,每一年做什么,自己的状态能不能持续且长久地满足学校的要求。我因为身体不好,知道自己不是能卷的状态,会格外看重身体。有了编制后,这份工作会做很多年,如果短期内太拼命,恐怕也不能持久。
既然选了这条路,就得咬牙走下去
金秋,长三角某211高校教师,2020年进入该校
我博士是在海外一所学术声望很好的大学念的,QS排名在50以内,但在国内没那么知名。回国找工作时,明显感觉优势不大。一是QS排名在200以内的高校,差不多等量齐观,都能拿到面试资格;二是国内好一点的高校看重的是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但国内外对发表期刊的认定略有差异。而我做的刚好是中国研究,国外愿意发这个领域的期刊不多,发表和刊物再编辑也有很多门道,反正没那么容易。
我记得,我2010年本科毕业时,这个专业的博士还不算多。最近十年随着高校扩招、海外深造的潮流,博士变得很不值钱,几百个博士竞争一个名额都成常态了。即便这样,有些学校还要筛,特别是最近两年,有的学校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甚至30岁以下,卷学历(第一第二第三)、卷帽子、卷奖项、卷项目、卷论文……门槛越来越高。
我比较幸运,毕业的学校还不错,手里也捏了几篇论文,才拿到我现在这所学校的Offer。进校后我们的考核是“3+2”,前三年3篇论文加一个省级项目,后两年2篇论文加一个省级项目。这个要求不算低,因为我们还有课时要求:我一周要排6~8节课,一年将近400个小时的上课时长,再加上论文要求,基本上没什么假期。而我写论文又不喜欢闭门造车(只看文献来做),我更倾向于结合资料、实地考察,加上一些量化方法来做。比如我研究工厂小说,至少要考察几家工厂,做一些调查,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扎实。以我的速度和工作强度,简单一点的项目需要几个月,复杂一点的(像省级项目)需要一年多时间。当然,如果我们能拿到来国家级的项目和基金,那就可以“免考保送”了。
就我的学术能力来说,我觉得这个考核要求还算合理。在第二年的时候,我已完成了“3+2”前面的“3”。一般来说,有较好的学术背景,本身也有学术想法的话,这个目标是比较好达成的——不轻松、工作时间长,但能够完成。但我知道,有一些人想要勉强自己,去更好的大学,就不得不进入那种“卷”的序列,甚至可能“踩坑”。
比如有些学校会招所谓的“预聘研究员”,或者“师资博士后”,或者别的什么名字。那种一般是岗位制或者年薪制,但不进编制,需要你和其他人卷论文,卷赢了才会转成事业编。在有些学校,这种的通过率据说只有3%。而且,收入也和制度挂钩,有些学校会和研究员谈30万的年薪,但如果论文发表篇数不够,到手可能只有三分之一。还有安家费,有些会先给一部分,完成考核标准后再给一部分,但考核标准是学校定的,如果学校定得不太合理,后续就拿不到,但前期又需要报税,导致这笔钱到手时其实很低。
即便通过了“非升即走”的考核、拿到副教授Title,也不是万事无忧。这个职称能保持6年,这个过程里还会继续考核,如果考核不过关,会降级。当然,编制还保留着,但降级后能获得的资源减少,相当于后续考核的难度增加,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总之,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难度,尤其是当你想往上走的时候。从全国来看,在985、211的学校,难度本就会高一点。纵向来看,这几年也确实越来越卷,比如论文的要求从2篇到3篇到5篇……当然,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能吸纳的人才到了一定量级,只能这么卷下去了。
有时候你得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现在不是以前那种轻松的高校氛围了,不可能既轻松,又稳定,还收入不错。如果是想轻松一点,只教书,不那么多考虑学术考核,就应该去西南省份或者双非本科;但如果想在学术上做出一点成绩的话,卷可能是一种宿命。因为你只有留在学术氛围好的地方,才可以轻松拿到资源和项目,如果去了下面的学校,可能跳起来都拿不到这样的资源。
如果留在好的学术圈,一方面会面临同辈的压力;另一方面,好的学术圈一般都在经济发达省份,生活成本很高。读完博士,都快30岁了,上有老下有小,收入又不高,住房又普遍没着落(公租房或者学校给住房补贴,但毕竟不是自己的房子),也就只能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即便为了多挣钱,也要卷起来。像我自己,课时排得比较满,也是因为课时费有加成,多少能多赚一点,当然自己能支配的时间也就少了。
我是一个比较轴的人,我一直觉得,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总得咬牙走下去,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不然总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过去的选择与努力。
——完——
作者小北,永远学习进行时,抱着好奇心观察大时代下的个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