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东华山的情缘

我与东华山的情缘
衡昆明
2019年1月18日,政协攀枝花市东区文学艺术院成立后,举行首次采风活动。活动内容为:春踏东华山,登高远眺,感受攀枝花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变化。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一大早,我便来到了集合地点--东区政府机关灯光球场。这座灯光球场,是东区机关干部职工早年的健身活动场所,但由于近年来,私人汽车大量增加,而停车场地有限,灯光球场白天已经变成了停车场。看看时间尚早,便在附近转了转。由于这里是最早的东区党政机关家属区,我曾经在这里居住了16年,一切是那样的熟悉。曾经住过的住宅楼、绿满院墙的爬山虎、小区凉亭上盛开的三角梅、熟悉的左邻右舍,一切一切尽在眼前。也正是在这里,我与东华山结下了几多情缘。
初识东华山·植树
第一次与东华山相识是在1996年的夏天。那时,我刚从攀枝花矿务局调到区政府办公室任秘书。一天,办公室通知大家第二天到东区后山植树,要带上锄头、十字镐、钢钎、铁锤啥的。我心想这是要到啥地方植树,还要带这些家伙。
第二天,东区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全体出动,直奔后山。那阵势,真是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此时的这座山由于没有正式名称,又位于东区党政机关后面,大家就习惯称之为东区后山)。我和大家一道,一路爬坡上坎,一路欣赏沿途风景。区政府办公室一位老同志,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介绍说,这座山在1973年东区政府成立以前,是荒山一座,区政府成立后,在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指引下,东区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年年都到这里植树造林,老同志一边走一边指着路旁正在生长的树木对我们说,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栽种的。听着老同志的介绍,看着眼前近似陡峭的山坡,我明白了要带钢钎、铁锤植树的道理,也为前辈们的精神所折服。
那一天的植树,一直干到中午1点才结束。可能是由于长期坐办公室缺乏体力锻炼的缘故,从第二天开始,手臂、大腿一直疼痛了一周多才好转。
我国的植树节是3月12日。攀枝花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3月份正处于干季无雨状态,5月底6月初才进入雨季。因此,攀枝花植树一般都在夏天。1998年攀枝花正式将6月29日作为攀枝花全民义务植树日。从此以后,每年的6月29日我们都要到后山植树。只是后来,我们不再干挖坑这种重体力活了。再后来,后山植树交给了专业植树队伍,我们到后山植树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但后山的绿化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如今的东区后山,绿树成荫,小鸟歌唱,已成为东区人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再识东华山·获奖
2003年3月,东区举行建区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正在读高中的女儿不晓得从哪里知道了有演讲比赛,并嚷着要参加。我说,你对东区情况又不熟悉,演讲稿咋写。女儿说,你给我写呗。我说,我才不给你写呢。后来,经不住女儿一再要求,同时觉得参加比赛也可以锻炼一下她自己,就决定,我给她提供思路,她自己撰稿,我作适当修改。
2003年3月7日上午,东区建区30周年演讲比赛在东区文化馆演讲厅进行,来自全区各条战线近20名选手先后登台比赛。
“我家住在山脚下。这座山,没有峨眉山的俊秀,也没有青城山的清幽,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大家都习惯称它为东区后山。但它却是每一个东区人都为之流血流汗的山,是每一个东区人都为之骄傲的山…………”
女儿一篇声情并茂《我家住在山脚下》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观众和评委,居然在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参加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唯一一个一等奖。通过这场比赛,更多人通过我女儿认识了我,说来惭愧。
图片
又识东华山·命名
“结庐在人境,性本爱丘山。隔户闻鸡犬,何似在人间。”没有名字的东华山,一直被人这样叫着。在城市里有这样一座山,对繁忙的城里人来说,无疑是休闲好去处。许多东区人喜欢闲暇来这里爬山,节假日有居住在炳草岗的居民,居然从炳草岗公园翻越东区后山逛大渡口、五十四,慢慢的居然踏出了一条便道。
《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后,2009年东区政府从满足广大群众健身的需求出发,决定投资对东区后山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将原来土路拓宽,铺上石板,新修厕所、休憩凉亭等,同时沿路增加一些文化元素,使登山群众更方便,也更安全。
作为区文体部门负责人的我,负责协助区住建局完成有关文化元素的打造。考虑到东区后山这样的称谓,不便于今后开展有关工作,于是报请有关部门和领导同意后,决定对东区后山进行命名。2009年12月我们在攀枝花日报等媒体刊登了对东区后山命名的征稿启示。后在众多来稿名称中,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评审、民政部门同意,决定将“东华山”作为东区后山新的名称。其理由主要是:东区后山在东区银江镇华山村附近,用东区的“东”字和华山村的“华山”二字共同取名,体现了这座山是东区的山,在华山村附件;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东区后山虽没有华山的险峻,却有华山之清幽;华山名如雷贯耳,东华山可以借其扬名。名称既符合地方特色,又朗朗上口、响亮。从此,东区后山有了正式名称--东华山。
与此同时,东华山改造升级工作全面启动。历时10个月,修通了从东区政府机关到攀枝花学院西院健身步道约3.2公里,共4000余级台阶;新修厕所一座、休憩凉亭4座,在东华山山顶修建文艺墙一面;在两面登山入口处修建了登山提示墙,上面刊刻了登山路线、注意事项及东华山建设历史等文字资料。同时在登山步道沿线雕刻了多处有关健身、精神文明建设等宣传文字,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开展登山休闲活动。
梦圆东华山·健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登山,常常有感而为。既有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清高,也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今人登山则更多是为了健身休闲。为此,从2010年开始,东区顺应广大居民要求,开始举办社区体育节和登山节,而登山节所选之山就是东华山。
登山活动分为两组。一种为竞技,比拼速度、耐力。一种为休闲,体现健身、娱乐。登山节每年举办一次。首届东华山登山节于2010年2月4日举行。
每届登山节,参加活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活动除东区居民参加外,还吸引了周边区县的登山高手参加。竞赛组线路从东区政府灯光球场出发,途经东华山登高阁、半坡亭、东华亭、憩亭,到文化墙止,全程约2.40千米,2890级台阶。记得第二届一位叫黄龙的选手,仅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到达了终点,这在一般人看来几乎是疯狂的速度。
参与休闲组登山的干部群众,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景色,大家说说笑笑,一时忘却了工作的烦恼和辛苦。登临山顶,金沙江在山脚下流淌,微雕钢城尽收眼底,远处峰峦叠嶂,攀枝花飞机场若隐若现,登山的疲劳感顿时消失。真是“一览众山小”,回味无穷。
每次登山比赛结束后,我们都把男女冠军的脚板印做成脚模,永远留存于东华山山顶文化墙上,以示鼓励。
后记
当天一行文友顺利完成登山活动。站在山顶,看着攀枝花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感慨万千。文友中有最早来攀枝花的建设者,谈到当年的不毛之地,三块石头架口锅,住干打垒、席棚子的日子,到如今的高楼大厦,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自己作为攀枝花后来者,初登东华山时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今再登东华山也是即将退休的老者,真感慨时光的飞逝,岁月的无情。
当年初登东华山,风度翩翩正少年。而今再登东华山,残阳如血白鬓斑。不叹人生如苍狗,再回首时不枉然。
再见了,东华山。不,东华山,我与你的情缘永远不会再见。
图片
附:东华山碑文
攀枝花市东区东华山公园,位于大渡口与炳三区之间,以东区政府后山为中心,东起飞盘山粱家垭口,南至军分区靶场,西接攀钢大渡口生活区,北起公山湾,主峰海拔1511米,面积53万余平方米。
20世纪80年代前,原是荒山一座,灌草丛生。80年代后,建设生态家园成为东区的不懈追求,干部职工带头,居民群众踊跃参与,不畏艰难,上山垦荒植树,区委、区政府筹资建设,派人管护,终使荒山披上绿装,小路铺上石板,市民休闲,顿觉方便。沿盘山曲径拾级而上,可读书、可聊天,可练嗓、可舞剑。登上山峰,东望银鹰起降,南看高楼栉比,西听金沙拍岸,北眺黑山雾幔。又见彩虹飞架,炉火映天,“象牙微雕”,奇迹尽收眼前。春来山花烂漫,秋有果实酸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东区东华山,城市之肺;东区东华山,生态公园。
己丑庚寅之交,立碑纪胜,昭示来人。一草一木,发肤相连,绿化荒山,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