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谈《新龙门客栈》出圈心得:中国传统戏曲,入股不亏!

5月24日上午,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舞台艺术单元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陈丽君谈《新龙门客栈》的出圈心得。
图片
以下为陈丽君发言全文:
我作为一名青年的越剧演员能够参与这样的盛会,能够坐在这里聆听汲取各位前辈老师们的真知灼见,我觉得特别的荣幸。在过去的大半年里,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乘势出圈了,而我也非常幸运地被带到了大家的面前,从而有了更多的机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去传播越剧。
戏曲是中国人的乡音,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华,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那么,如何让曾经辉煌的传统戏曲持续保持创新性,从而更好融入我们的当代生活中?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困扰着非常多的人。
我也曾经经常想着,什么时候我们越剧可以像火爆热门的音乐剧、话剧、舞剧一样一票难求?直到《新龙门客栈》以我没有想象到过的热度出现了。
在对《新龙门客栈》现象的复盘中,以及观众的直面反馈中,我也渐渐有了一些不太成熟,但是逐渐清晰的思考。我认为要迎接戏曲舞台艺术再一次的辉煌,在做好戏曲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勇于去创新,要勇于去打破边界,要把非遗时尚化,要把经典流行化。因为今天的经典一定是曾经的流行,而今天的流行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经典。
要让经典流行起来,就必须想方设法地去打破观众的观赏壁垒。在我的学习实践中,我觉得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破壁融合。中国传统戏曲本身就是一门兼容并包的艺术形式,在我们戏曲舞台上,可以看到文学、音乐、武术、舞蹈、美术,甚至是杂技等艺术门类,这是一门非常综合的视听艺术,应有尽有,入股不亏。
我们越剧发展了100多年,其实从根源上讲,也是创新融合的产物。在上世纪初,越剧进入了上海滩,充分汲取了大量的京剧、昆曲、绍剧之长,形成了现在的板腔体的音乐体系。
我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从成立之初就洋溢着锐意创新的气质。在此后的40年里,我们小百花一直在尝试创新融合的作品。这一系列旷日持久的突破与尝试回响不断。我想如果多元化的跨界融合,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有更多出圈的可能性,那么守正创新的创作方法,坚持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就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根基。
作为一名羽翼未丰的青年演员,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也令我受益颇丰,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现在这个社会和时代、能够让剧场和时间所记住的剧场作品。
道阻且长,希望在这里能够和与我一样有着心怀热爱、心怀梦想的所有文艺工作者们共勉,谢谢。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谢湘南
视频:南都记者 程健聪 卢家焱 朱俊毅 林经武